首页 > 绿色校园 > 其他 > 杨氏之子评课稿10篇

杨氏之子评课稿10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1.3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氏之子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氏之子评课稿10篇

杨氏之子评课稿1

本周三的集体教研活动主题是听课,一连四节课听下来,真可谓是品赏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言文盛宴。

四位做课教师讲得是同一篇课文《杨氏之子》,同课异构的巧妙设计,让在座的听课老师收获连连,感受颇多。吕老师的课行云流水、环环紧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扎实。张老师指导学生边学边练,运用文言文评价的句式恰到好处。周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巧妙点拨,引导得法。郭老师平实的课堂,丰富的语言表达,更是语文老师的典范。

四位老师没有提前商量,同课异构的巧妙设计却各有千秋,对教材精准把握更是体现了语文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一、不同形式的导入之后,都从解题入手将文言文融入了学生的生活

杨为姓杨,氏为人家,之为的,子为儿子,“杨氏之子”即姓杨人家的儿子。让学生也试着介绍自己,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望而生畏的文言文顿感亲切。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最终让熟读成诵变得轻而易举

文言文虽然简短,但通假字,多音字,断句是易错点,四位老师难点突破,由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到断句的恰当引导,既为课文的理解做好了铺垫,又为背诵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让自学犹如有了扶梯

逐句的'学习交流中,每一句都画出了停顿的节奏,既便于字词的理解,又降低了句子翻译的难度。其中吕老师设计的问题思考:从哪里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体会句子的言外之意?对比阅读……为学习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画龙点睛效果。

四、课堂练习是检测目标达成的有效环节

吕老师的课堂练习深入浅出的题型设计,如:如果孔君平不姓孔,而姓黄,杨氏之子如何回答?未闻是夫子家。把下列语句换成文言文形式。“这是你家的猫”……此类题型的练习让学生颇有成功感,文言文不仅不难还很有趣。

这样紧张有序的四节课,不但不觉得累,反而有种满满的幸福。听这样的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期待外小的语文课堂蒸蒸日上。

杨氏之子评课稿2

今天有幸聆听了吴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杨氏之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开玩笑,而杨氏子以同样的方法予以回敬,表现杨氏子的“聪惠”。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认为吴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吴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

一、课堂导入的趣味性——未成曲调先有情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上课伊始,吴老师便和学生一起玩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是以不同的语气、轻重、停顿来接读已学过的古文名句。如: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仅复习旧知,而且营造出浓浓的古文味。第二个游戏是让学生区分古文中

“我”“你”的称呼,像吾、尔、在下、阁下、小生、君、朕,并且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称呼自己。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行归类积累。

二、课堂诵读的有效性——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吴老师在本堂课中引导学生读出三个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由易到难,读出文言味道,为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做准备。吴老师通过范读,让学生画出节奏线,然后再让学生下水一试,学生一下就掌握了读的要领,效果可见一斑。

2、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吴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这个故事最精彩,最有趣的在哪?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识符自家禽。”吴老师抓住契机又问孩子:“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子的话?”“杨氏之子”大家又是不约而同。“为什么?”大家无语了,在孩子看来,喜欢不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刨根问底。吴老师一句巧妙的点拨:“杨氏子为什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不说大象,熊猫呢?”一石掀起千层浪,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杨氏的回答的绝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在体会“应声大曰”时,王老师更是引导的巧妙。她和学生对话,并且面带微笑,伴随着动作,惟妙惟肖地说;“此是君家果。”学生对答不及时,吴老师笑着说应答不够及时,仅这又示范了一次,孩子这次迅速应答。吴老师又通过同桌对答,指明对话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绝妙,孩子的.敏捷。最妙是将“未闻”加上好还是去掉好进行对比,吴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

然后,吴老师又把句子放在语境中让大家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吴老师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接着吴老师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孩子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学生却体会不到。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吴老师在课文学习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来的是李君平,该怎样回答?”学生几乎是脱口而出,说明了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吴老师放手让孩子参考课文注释,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此时,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孩子读得越来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读懂了故事内容。这也很好的完成了“读懂文言文的句子,了解故事内容”这个学习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继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不足之处表现在: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这样一个问题,我以为此环节设计多余,可删掉,把时间花在课外拓展《世说新语》上,给学生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那这节课就更成功了。

杨氏之子评课稿3

钟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三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钟老师的课堂能紧紧地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里书声朗朗的,确实很有学古文的味道。下面我来分析一下钟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钟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钟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钟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目标完成了,钟老师又抓住重点语句,通过精心指导朗读,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钟老师不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而且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在理解了课文后,设计了“讲故事,让学生补充语言”的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乃至古文的魅力。最后,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总之,综观钟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钟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杨氏之子评课稿4

今天,我们听了学科组长柳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杨氏之子》,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收获,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有效性。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三、重视书写训练的指导和训练。

总之,柳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氏之子评课稿通用5

桥下一小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10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下面,我就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而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位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当然,再完美的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位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下列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对文言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有蜻蜓点水之嫌。

《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觉得应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它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从而真正认识文言文。而老师虽然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只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带而过了。并未让学生通过交流,达到真正认识文言文的目的。

二、对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落的不实。

《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认为,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这一环节公老师也处理得有点欠缺。我觉得在学生反复读了之后,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停顿,互相交流,教师再统一意见,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感情朗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氏之子评课稿通用6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看得出易老师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他查阅了许多资料,如:原版的《世说新语》,《古代汉语》书,编写了一份具体详细的教学预案。

在课堂教学中,易老师先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以后,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就变得容易多了。

接着易老师就引导同学们读古文,我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些学生在易老师的指导下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就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易老师抛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易老师主要抓住了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对话来进行,通过比较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

听完这节课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杨氏之子评课稿5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练,全文只有53个字。但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李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过程自然,流畅。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课始从老师的导语中,捕捉古文开始,到揭题理解“杨氏之子”,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课题的命名方法,给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学生立刻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先从简易的入手,拉近了遥远的古文距离。再如课末的延伸:请你也当一回机智、聪慧的“杨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来拜访,该如何应答呢?学生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虽是简单的一个练习,学生容易上手,但其实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综合考查,既要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想。

二、以朗读为主线

在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范读,师生合作读。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该怎么读,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师的范读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读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义,指导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李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去读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指拜见。再让孩子去研读,又如“甚”、“乃”、“示”等,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并词词落实,句句落实。这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在理解“为设果”中,李老师质疑谁为谁设果,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学习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渗透简单明了,自然流畅。

同时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让学生反复品句、揣摩,让学生对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驳孔君平说的“此是君家果”的理解。更显示了李老师在教学预设上的独具匠心。

四、商榷之处

“未闻”语气委婉,一开始学生有点体会不出,如让学生演一演,可能感悟会更好点。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开始让学生模仿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女)”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要是在拓展中,请学生用文言文说说:这是你家的猫。我们班的某某很聪明。老师你家在哪里?等句子。这种迁移运用不但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即时运用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杨氏之子评课稿6

公永红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10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下面,我就公老师的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大家共同切磋,有不到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一、课前准备充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上课之前,公老师从教材内容的挖掘、教学坏节的设计及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牺牲休息时间制作幻灯片、备教案,并虚心向组内教师请教,不断完善、充实教学设计及教案,使得教学任务得以较好完成。

二、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而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公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公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交流拓展,紧扣本组专题,较好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本组专题是语言艺术,公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语言艺术方面的资料,这一环节既体现了专题特点,又是对我们组教研专题的一个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我们组的.教研专题是:遨游汉字王国。而语言又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文言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中的瑰宝,有的精练得当,表达准确,有的机智巧妙,幽默风趣。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此外,本课课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其主旨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发现、搜集精妙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而公老师设计的这一交流拓展活动,对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我觉得真是一举两得,恰到好处。

当然,再完美的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公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下列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对文言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有蜻蜓点水之嫌。

《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觉得应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它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从而真正认识文言文。而公老师虽然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只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带而过了。并未让学生通过交流,达到真正认识文言文的目的。

二、对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落的不实。

《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认为,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这一环节公老师也处理得有点欠缺。我觉得在学生反复读了之后,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停顿,互相交流,教师再统一意见,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感情朗读、理解文意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知对否,恳请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总之,本节课公老师也给我们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待于我们教研组老师进一步探讨,从而更加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尺度。当然,作为一位虚心好学、与时俱进的年轻教师,相信她会在教研、教学改革路上一路走好,越走越好。

杨氏之子评课稿7

今天,我们听了陈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杨氏之子》,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收获,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指导学生读准课文的停顿,使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喜欢读文言文,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老师就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练读,这样孩子终于找到读古文的感觉。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她们指导怎样翻译古诗,因此陈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学生在交换自己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础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有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学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陈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氏之子评课稿8

陈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陈老师的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陈老师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陈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陈老师采用了范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陈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陈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陈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

杨氏之子评课稿9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读课文停顿不准确。于是老师采取范读、指名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比较费时,但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二、注重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三、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

老师在揭示课题前给孩子讲了马克·吐温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拓展环节,应用了综合性学习里体现语言艺术的生活中的语言的资料,离孩子的生活很近。有了这开课的铺垫,课后的拓展,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就领悟得比较深切了。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老师又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但在体会“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举的奥妙时,老师讲的还是多了些。若能这样设计:老师创设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意会,就能实现既使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及突破难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的教学的有效性。

杨氏之子评课稿10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一篇,本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马老师的课堂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首先,学生自由读,相机学习生字,并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马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使学生读出了古文的韵味。马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后,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马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马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插图等。尤其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加入动作,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还感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接下来,马老师提出问题“杨氏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让学生思考交流,通过精心指导,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聪慧礼貌和语言的风趣,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难能可贵的是这节课上配乐朗诵时,多数学生已经能将课文全部背诵下来,让我们感到课堂的高效性。

最后,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

总之,综观马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扎实的语文课。

杨氏之子评课稿通用3

听了林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受益匪浅。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体现出林老师教学扎实,感受到课堂知识充实,情感受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这五实中又透露出“巧”:

一、课堂导入“巧”——未成曲调先有情

老师在揭示课题的时候就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了罗斯福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并播放课文的诵读,配上画面。在课前,林老师让学生诵读古诗,体会古文特点,这样很轻巧地让学生以旧知拉近古今语言的距离,在心理上顺利地接受语言,读课题读得有节奏,并以课题入手,举例子,我是林家女,就称“林氏之女”然后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姓什么,是“之子或之女”,学生答得其乐融融,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继续学习做了态度定势。

二、借信息技术“巧”授学习方法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能读懂它呢?让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看插图。而这些方法都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在多媒体课件上,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频频看大屏幕。感觉到这个方法是我们学习古诗总结出来的,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运用,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三、运用信息技术观节奏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读课文停顿不准确。而林老师则是让学生到多媒体的屏幕前,自己动手划分朗读的停顿和节奏,让学生产生了主动探究的念头。于是老师采取范读、指名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入情入境地品味。

四、运用信息技术悟主题“巧”

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林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意会,就能实现既使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及突破难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的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聪明的人用心说话,高明的老师用平实的语言牵引着学生的心思,这堂课足见林老师的大智慧。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