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教材 > 阅读教学中教材整合与实用性论文

阅读教学中教材整合与实用性论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1.1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人以群分,抓住人物形象共性

阅读教学中教材整合与实用性论文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看到的是机智沉稳、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家烛之武;学习《荆轲刺秦王》,我们看到的是胆略过人、视死如归的名刺客荆轲;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看到的是足智多谋、英勇果敢的蔺相如。对于这些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除了掌握课本知识,还应该进行相应的拓展阅读,开展“我与英雄对话”的专题阅读活动和“我心目中的英雄”的讨论活动。很自然地由课堂迁移到课外,由个别篇目扩大到整部书的阅读。这些活动一方面便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他们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二、以一带多,归类整合

例如读《故都的秋》,我们感受到的是郁达夫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通过对故都的秋景“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的独到观察,体验到的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文章以抒发主观感受为主,写景并没有占很大篇幅,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比如《荷塘月色》,文章因情而起“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了去荷塘,赏月夜荷塘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文中对月夜的荷塘美景作了细致的描绘,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归于平和。由情到景,又回归于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写景和表情的需要,让那种“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始终笼罩全文。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二者是相因相成,不可分离的'。所谓“触景生情”,只是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才生出了情,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会不同。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会大不相同。明确了这组关系,那么在《赤壁赋》的学习中,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题:本来面对月夜的美好景色,与客人泛舟大江饮酒赋诗,心情很是畅快;客人极其幽怨的洞箫声却使苏子“愀然”;而后的一番主客问答,是一场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有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有抛开个人愁怀后的豁达与开朗;一番以明月清风为例的说理,又最终令主客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

苏轼在被贬之后用这种超然的快乐,表达了无声的抗议。在这一系列写景散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类表现手法的理解,今后再遇到这类写景抒情的散文,遇到类似的诗歌鉴赏,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且这种整合本身就是一种求同思维,就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概括中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具体的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的教学资源是最为丰富的,如果不加以整合,学生就会被知识狂潮所淹没;语文教材也是最为厚重的,如果不加以整合,就无法给学生呈现一些规律性、科学性的知识。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作为领路人的教师要有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尽可能机智灵活地整合和拓展教材的内容,尽力促成独立文本之间的融合和交流,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