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读后感 >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000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000

   来源:学问馆    阅读: 2.7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似乎很早就开始接触哲学,但又始终害怕读哲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000,欢迎阅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000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000(篇一)

多年以前,第一次接触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来源于“哲学家”。老师说,“哲学家就是什么都懂的人。”多年以后,想起这个桥段,不觉莞尔。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前提是: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是马*列。哲学与D无关。哲学与民众和政*治无关。哲学只关心物本来的问题,心本来的问题。这本厚书成名已久,尤其在美国,中学老师几乎都会读一读,然后介绍给学生。它不是介绍西方整体哲学02史,它就是介绍了一条线索,一条从柏拉图到尼采再到柏格森、罗素、杜威的线索,从这里怎么到那里,从唯物怎么到了唯心,怎么从物自体到了唯意志,又如何从心到了数,从数到了文字……这本书似乎无中国所有的“哲学”无关,但它却讲了所有哲学的精髓。它只关心自由,不关心富贵。这本来就是哲学最普通平凡的目的和道德。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里,其实采用的也是相同的线索,马雅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也是如此,只有大多数中文的“哲学史”经常例外,因为绕不开马克斯这座无与伦比的高山。(很多史其实连黑格尔都能绕过。)我们曾经读过的众多哲学之史,都是走向一个目的,D的目的。所以我们所读百十本书之后,不会富贵,也不会自由,只会更加糊涂。这本书没有目的(但它合乎目的),它只告诉你一条线索:一条走向真理和自由的线索。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柏拉图说过:不懂数学者不准入内。这位哲学家,将早期关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对话引向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我所就读的数学专业正是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严谨和不容推翻的逻辑在数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哲学包罗万象,让人欲罢不能,无可奈何的数学此时在哲学面前也变得如此渺校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平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中国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中国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中国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维尔·杜兰特在晚年创造了这本书,用娓娓动听的叙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我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有思想的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追求真理的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思想,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中间,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说的“雷锋”、“蜜蜂”吗?但是我又想起一些为其他国家当奴隶的中国人,你们可是中国人啊!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是你们却学好了知识为别的国家奉献。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学知识,敬佩他的人生哲学,更敬佩他为自己祖国奉献的精神。

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些有名的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让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000(篇二)

多年以前,第一次接触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来源于“哲学家”。老师说,“哲学家就是什么都懂的人。”多年以后,想起这个桥段,不觉莞尔。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前提是: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是马*列。哲学与D无关。哲学与民众和政*治无关。哲学只关心物本来的问题,心本来的问题。这本厚书成名已久,尤其在美国,中学老师几乎都会读一读,然后介绍给学生。它不是介绍西方整体哲学02史,它就是介绍了一条线索,一条从柏拉图到尼采再到柏格森、罗素、杜威的线索,从这里怎么到那里,从唯物怎么到了唯心,怎么从物自体到了唯意志,又如何从心到了数,从数到了文字……这本书似乎无中国所有的“哲学”无关,但它却讲了所有哲学的精髓。它只关心自由,不关心富贵。这本来就是哲学最普通平凡的目的和道德。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里,其实采用的也是相同的线索,马雅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也是如此,只有大多数中文的“哲学史”经常例外,因为绕不开马克斯这座无与伦比的高山。(很多史其实连黑格尔都能绕过。)我们曾经读过的众多哲学之史,都是走向一个目的,D的目的。所以我们所读百十本书之后,不会富贵,也不会自由,只会更加糊涂。这本书没有目的(但它合乎目的),它只告诉你一条线索:一条走向真理和自由的线索。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柏拉图说过:不懂数学者不准入内。这位哲学家,将早期关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对话引向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我所就读的数学专业正是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严谨和不容推翻的逻辑在数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哲学包罗万象,让人欲罢不能,无可奈何的数学此时在哲学面前也变得如此渺校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平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中国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中国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中国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

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维尔·杜兰特在晚年创造了这本书,用娓娓动听的叙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我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有思想的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追求真理的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思想,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中间,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说的“雷锋”、“蜜蜂”吗?但是我又想起一些为其他国家当奴隶的中国人,你们可是中国人啊!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是你们却学好了知识为别的国家奉献。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学知识,敬佩他的人生哲学,更敬佩他为自己祖国奉献的精神。

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些有名的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让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