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其他 > 语文《望月》评课稿

语文《望月》评课稿

   来源:学问馆    阅读: 1.6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望月》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望月》评课稿

语文《望月》评课稿1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

我听了曾宝花老师的这节《望月》,首先感受到老师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意境中。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不断用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断地开发学生潜能,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例如:一开课,老师就让学生读课题,质疑。“看见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月亮是什么样子?”“月光下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马上就有了进入文本的意识,还为后面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接着,大力实施个性化识字教学,鼓励自主学习。例如:老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马上就读准字音,并区分形近字。

新课程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闭眼想象情景或画面,徜徉在文字给他带来的意境和画面,与文本的作者一起去翱翔、去畅想,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虽然曾老师精心制作了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本的意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曾老师还是逐句讲解,逐句朗读,最后总结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让学生对文字有所理解、产生丰富性的想象,也没有让学生看到“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月光洒满大地”、看见“江两岸的.芦荡、树林和山峰被月光镶上了银边。”,感觉到“江风徐徐吹来”。所以学生在朗读上,始终停留在初读课文的水平上。

《望月》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很多意义的拓展点,发现这些拓展点的空间,不仅可以唤起蕴藏在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曾老师没有挖掘教材的拓展点“清辉”、“宁静”……失去了最佳时机,让学生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的潜能。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是从电脑课件上去感受,无法通过文字展开丰富地想象,这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失去了课堂的生命活力。学生们的想象、思维、表达等能力得不到培养。

综合上述,我认为这节课中,曾老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合适的拓展点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那么学生在这节课中得到的收获会更多,能力锻炼会更强。

语文《望月》评课稿2

第一课时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向我们传达的心声做准备。但第一课时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这在平时的观摩活动中接触得真不多。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课时刚刚接触课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刘老师播放了一组有关月亮的图片,伴着《望月》的优美曲调,以此导入课文。让学生们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扫清障碍,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出声朗读,当读到不认识的字时,鼓励学生停下来,不能蒙混过关。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课一定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后才能讲课。老师采取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把心中的疑惑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把自读的结果做简单的汇报,老师适时点拨,这样重点突出,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一步步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样的.读是实在、有效的。

3、教师指导学生“随文解词”、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本文有3个生字,分别是“镀”“喻”“舱”,教师并没有单独把这几个字拎出来机械教学,而是“随文识字”,并且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如理解“镀上”时,学生先通过查字典理解了词的本意,老师在引导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本文中的意思。这样与文本紧密结合理解字义,既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又给学生理解文字找到了依据。也为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提供了解词的方法,提高了理解能力。当然,那些难以理解的字也要让学生查字典,准确理解它们的意思。我觉得这种学习方法,符合汉字本身音形义统一的规律。

4、精读“对诗”部分,揣摩表达,诗意拓展

刘老师注重语文素养培养,巧妙地进行诗意拓展,体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在学习对诗部分,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分析诗词,而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些都是描写月的诗句。巧妙采取朗读感受、老师述诗的意境、学生猜古诗的方法及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不同情感。紧接着让学生补充自己的课外积累,领略“诗中月”的美,感悟月给诗人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学习语文,不仅要透过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揣摩、学习表达的方法”,这篇课文中两次出现了省略号,对诗部分就有一处,单独成段,即删节号。体会这删节号的用法,是难得的学习写法的素材,因此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关注。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认为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稍加注意,课堂效果会更好。

1、学会欣赏,引领评价。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关注学情,适时调控,注意学生评价的导向性。即评价时既要关注不足之处,更要用欣赏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发现闪光点。

2、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给人以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启发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此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从而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