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范文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课程系统重构范文

工商管理课程系统重构范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2.4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很大。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区域优势不强、高层次教资不足、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等原因,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必须探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取胜。而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因此,如何重构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工商管理课程系统重构范文

一、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是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结构表明,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应走多样化的道路,并且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分工,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三类:清华、北大等老牌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科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他们的培养目标应各不相同,老牌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学术精英型人才,培养的是哲学家、经济学家等在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策划、决策等高级工作的人才,这类学校数量少,培养的人才供小于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科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于高层次教师欠缺以及学生素质相对老牌本科院校低等原因,不可能培养出学术精英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专科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老牌本科院校差异化竞争的现实选择。

(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内涵

目前,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和专科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两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培养有别于专科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人才,实行差异化竞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众所周知,专科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基层管理人员(如车间主任、班组长、科级助理、产品主管、采购主管等)、行政办公室文员、中层管理人员的助理、物流现场管理员、物流信息员、销售员、会计员等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基层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基层管理岗位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类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素质较低等问题较难解决人才的终身发展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能顺利就业;二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如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所说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就业上的成功可以看出,要使学生顺利就业,“使无业者有业”,必须强化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素质;要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有业者乐业”,必须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培养人才。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应是:既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又具有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较强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师、营销策划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注册税务师等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前所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标准应是既能顺利就业(具有较高的工商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素质),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本科生应具备的较高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水平)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此,作为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昌学院提出了“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于2009年被评为四川省地方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项目。

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一)课程设置应有利于优化学生能力结构

优化的能力结构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基本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外语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上述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准确了解当前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对通过课程设置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至关重要。为此,笔者选择了位于成都、重庆和凉山州的部分中小企业(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是中小企业),就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能力需求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大部分企业更看重学生的基本能力。企业普遍认为,短训的方式加上实际工作的积累可以使新员工的专业能力迅速得到提升,但是英语水平、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的提升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企业培训难以迅速取得成效;

2.大部分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迁移能力,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并不高;

3.大部分企业要求学生具备基层工作岗位要求的基本专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初期大都从事基层工作,需要几年的积累才可能被提升为管理者,因此初期大都要求毕业生具备基层工作岗位要求的基本专业能力。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主要的基本专业能力包含三项:较强的协调沟通与社交公关能力;较强的文字能力,能拟定企业基本管理文件、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等;熟悉企业市场运作过程,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能(因为相当一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于市场营销工作)。因此,为优化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应做到:一是强化英语水平、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二是强化基层工作岗位需要的协调沟通、社交公关、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和管理文件和市场营销基本技能等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专业课设置应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避免按职业方向设置大量的针对性太强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强化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应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

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较好的人文素质,较强的竞争意识,较好的创新、实践、创业的专业开发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上述调查中,大多数企业在工商管理岗位的招聘过程中最看重的是责任心、敬业精神、承压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素质。其次是基本能力,再次是业务能力,最后才是知识结构。因为很多企业认为责任心、敬业精神、承压能力这些基本素质是影响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相比业务能力而言,责任心、敬业精神、承压能力等大学生的素质是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特征反映,是企业无法通过短期培训形成或改变的。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强化对学生责任心、敬业精神、承压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素质的培养,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素质结构。笔者认为,这些素质的培养仅靠老师或班主任的说教,收效甚微,而设置顶岗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并加强管理,是较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大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设置了顶岗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工作大都涉及到商业秘密,所以企业并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核心工作,对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因此大多高校对顶岗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不够重视,疏于管理,有其名而无其实。因此,应重新认识这些课程的作用,加强管理,督促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让他们亲身体会上述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素质。

(三)课程设置应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没有必要的知识,就不可能具有某一方面的能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应与优化的能力结构一一对应设置相应课程。

(四)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有不少学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却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成为“书呆子”。实践表明,一个人的知识融会贯通后,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活动,就会慢慢转化为特定的能力。目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不能较好转化为能力的原因主要有:(1)缺乏实践环节,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动手能力极差;(2)缺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途径,具体的知识成为孤立零散的知识碎片,无法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且重在对知识点的考核,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培养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设置课程时,首先应开发一些有利于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课程,如ERP、沙盘运营实战演练等课程;其次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具体应是与上面的知识结构课程一一对应相应学时的实践教学,如知识结构中的《税法》课程应对应开设《税法实践》;最后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尽量做到考核方式多样化,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五)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区别于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的主要区别。如一个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只能胜任生产管理岗位,但却很难胜任部门经理、地区负责人等要求较高的管理岗位,这些岗位要求相应管理人员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因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人才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工作的前提。简单地说,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学生“怎么做”,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培养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因此,为了使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六)课程设置应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高教司在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后,对工商管理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建议之一是地方性高等学校应树立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与此同时,各地方高校做了大量的实践,将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与其他学科做了一定的交叉渗透,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办出专业特色,改变全国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趋同化”的现象。如东北亚重要港口城市大连发展目标是“东北亚物流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就突出“物流管理”方向,有关物流管理方面的课程多达10门;天津理工大学由于本校学科优势是工程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工程管理”方向;华东理工大学结合本校信息管理的学科优势突出“信息管理”方向等等。因此,作为地方性高校,应该对高校服务区域各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调研,结合本校的相关学科优势确定课程设置应突出的行业方向。比如,西昌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就可以根据凉山州“工业强州”的经济发展战略设置工程管理方向。

(七)课程设置应体现个性化培养的要求

个性化教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个性化的实质是从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性化教育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二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无论是通识教育模块还是专业教育模块,选修课的比例都很大,日本和英国达50%,法国40%~60%,此外,这些学校开设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量大且面广,如斯坦福大学平均每位学生可以独享一门课。而我国地方高校目前的选修课比例低(20%左右),且门数少,选择余地小。因此,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和选修课的绝对数量,同时为学生提供跨系跨专业选课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课程,灵活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就业前景
合同
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
航天技术
海洋技术
能源技术
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