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范文 > 数据库操作系统 >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来源:学问馆    阅读: 3.0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汽车转向轮为什么是前轮?为什么不是后轮或者四轮?当然,工程师们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并且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四轮转向技术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考德威尔谷卡车和客车公司是一个澳大利亚的汽车制造商,该公司早在1907年就已生产出了具有四驱系统以及四轮转向功能的拖拉机。对,没错,由于拖拉机的工作及使用环境比较复杂,需要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所以第一辆使用四轮转向技术的轮式车辆是考德威尔谷卡车和客车公司生产的拖拉机。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2张

然而这并不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使用四轮转向功能的汽车,首先这并不是一辆汽车,并且也没有实现大规模的量产,在1912年该公司的卡车生产资质就被取消了。那么第一辆采用四轮转向系统的汽车是由谁制造的呢?

在四轮转向拖拉机问世三十年后,梅赛德斯奔驰于1937年推出其越野车家族中的新一代产品——Gelndewagen G5(W152),不同于之前的G1、G4车型,G5采用了常规的双车轴结构,并且车身尺寸也因此而减小,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四轮驱动以及四轮转向系统。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3张

采用双车轴的Gelndewagen G5可以容纳4至5名乘员,并支持个性化定制,多种车身选择以及各种衍生车型使得它成为了早起梅赛德斯奔驰越野家族中最受欢迎的车型之一,在军方以及民有市场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4张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5张

但是总共不到四百台的销量以及仅五年的生命周期,使它并不能称之为最早采用四轮转向系统的量产车型。直到1987年,汽车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采用四轮转向系统的量产车型出现在了本田的产品目录中。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6张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7张

也是从本田推出搭载四轮转向系统的第三代Prelude那个时期开始,日本、欧洲的一些汽车厂商也纷纷开始研究四轮转向系统,并很快就推出了相应车型。然而,作为一个刚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新技术,四轮转向系统的研究方向以及实际使用效果在各大汽车厂商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后轮随动与主动转向系统

经典的后轮随动转向

比起四轮转向,国人可能对后轮转向会更加熟悉,而这与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雪铁龙富康不无关系。自雪铁龙富康在中国市场上市以来,其搭载的后轮随动转向技术就成为其一大卖点,并帮助其成为畅销十年的车坛常青树。除此之外,采用后轮随动转向技术的雪铁龙赛车也在各大国际赛事中频繁获奖。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8张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9张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10张

在ZX车型之后,优异的性能表现以及良好的使用稳定性使得雪铁龙为旗下更多地车型增加该技术的使用,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富康,塞纳、毕加索、C2、标致206等车型也采用了后轮随动转向技术。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11张

其实后轮随动转向系统并不复杂,由于是被动控制,所以并没有像本田Prelude一样,有一根从前桥连接后桥的转向传动轴,仅仅通过在后轮与悬架,悬架与车身之间布置了一些橡胶软垫,通过橡胶把悬架与车身柔性连接。由于橡胶存在一定弹性,而在弹性限度内又有相当高的强度,所以在汽车转弯时,后悬架连接点的橡胶软垫在横向力的作用下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形变,从而带动车轮做一定角度的.前束角变化。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12张

由于在过弯时前后轮都可以实现转向角度的改变,其转弯半径将会降低,减缓了一般前驱车辆转向不足的转向特性。

虽然采用了橡胶垫变形的方式来实现后轮的随动转向功能,但是其转向角度非常小,只能进行与前轮同方向的转向,并且只有在车速并不是太低地时候才会起作用。

灵活的后轮主动转向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后轮随动转向技术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人们对于车辆转向性能的要求,主动式的后轮转向系统现在正有大范围普及的趋势。随着车辆轴距的不断增加,车辆的转弯半径逐渐增大,特别是在豪华车领域,过长的轴距使得车辆在日常使用中会遇到诸多不便,于是,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后轮主动转向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13张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14张

对于主动式后轮转向系统来说,不仅要能够进行与前轮同向、反向的灵活调节,还要有一套科学的调节逻辑。

四轮转向系统图解 第15张

在宝马5系与7系上配备的后轮主动转向系统,在低于60km/h的速度行驶过程中,这套主动转向系统能够让后轮向前轮相反的方向扭转2.5度,这也使得转向更加轻便灵活,而当行驶速度高于60km/h的时候,后轮则会与前轮的转向方向完全一致,配合动态阻尼控制(自适应悬挂)和动态防倾杆,在减少后排乘客晃动感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高速行驶中的安全性。

就业前景
合同
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
航天技术
海洋技术
能源技术
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