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绘画书法 > 《中国书法》的读后感

《中国书法》的读后感

   来源:学问馆    阅读: 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书法》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书法》的读后感

  《中国书法》的读后感1

我在现代教师读本中看到一篇《中国书法》的文章使我感到受益匪浅。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书写"之所以在中国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乃植根于中国传统之思维方式。

在文学史上,题材决定论曾盛行一时,其偏颇乖谬终致遭到今人贬斥唾弃。然而,题材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仍然坚硬地存在。它是作者观察历史与现实所选取的一种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眼光,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国书法》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整体考察。而这样的自觉意识,在这篇文章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者既可看到周代是"篆书",对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僧怀素,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大家的解读,也可看到对苏轼等诗人的阐释,容纳了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意蕴。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解读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唐的颜真卿颜体端庄雄伟,大家大概都很喜欢吧颜体就是颜真卿经过老师指点长期揣摩,临摹,并大胆修改创造出来的。

颜真卿学书法时,刻苦,认真,虽然他也恳求过老师教他诀窍,但是张旭教师的一席话却令他明白只有苦学才有成就。这是张旭老师对颜真卿的启示,也是张旭老师对我们大家的启示。可以说,颜真卿的成就离不开张旭老师。如果没有张旭老师的"诀窍",那颜真卿可能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学书法了,也许到现在也没有颜体呢!

对这些或居庙堂,或隐于市,或遁山林的古代书家及其书艺的圈点,其实也是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种剔爬梳理。这些书家的命运际遇,人生忧欢,与一段段历史的华彩与悲歌交融。中国书画重人格,道德与学问修养,认为习艺者人格高迈,识见宏远方能霞想云思,兴会标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虑,方能腕下呈纵横万里之势。清人松年曾云:"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中国古代书家身上太多地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精神取向,因而使得系统的鉴识成为一种高难动作,对鉴识者的审美能力与历史洞察力均是一种严格的考验。

《中国书法》的作者不仅深研书法作品,而且参究百科群书。《平复帖》:"从文字处理到书写,都是极其随意而且质朴无华的。字形的大小倾侧,笔画的粗放,流露着他未经雕琢的急切情绪,与《文赋》的精心和华丽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或者说,随心而出与深思熟虑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中,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无数的可能性。"他解说黄道周之书法精神:"书法是处于诞生状态的语言,自由的语言——所谓以笔墨悟道,它是以一个人的生命内动力为根本的。它不为金钱而诞生,也不为谋取一官半职而诞生,只为自由的语言而诞生。"……一篇篇美文,亦一篇篇论文,那些评述里,有艺术的鉴赏,有道德的扬抑,有历史的反思,美学的,道德的'与历史的批判统一于作者的笔下。

《中国书法》所书写的那些人物已离我们远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民族文化的珍贵价值更为彰显。他写的那些人物"就凝结于这些笔墨之中,凝结于这些线条的时空之间",从中寻找他们,辨认他们,就可以留住文化,记住历史。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曾有论诗名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以此形容刘长春的书法散文写作,我以为亦颇切近。

  《中国书法》的读后感2

小时候我就跟随着爷爷学习书法,儿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书法,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一无所知。我清晰的记得爷爷教我横、撇、竖、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书写;但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偷懒涂鸦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今,在图书馆工作之余拿起《中国书法》一书来阅读感慨万千!

首先说说遗憾。人的一生充满遗憾,书没写成是遗憾,官没当成也是遗憾,钱没赚到更是遗憾……由于人为了避免遗憾,于是就拼命写拼命爬拼命赚,前者是雅事,拼一下千古流芳,后者是俗事,但为了好好地和更好地活着,于是拼命地爬和捞,这情景有点像蚂蚁爬树和过江之鲫;我呢?没有好好听爷爷的教诲而遗憾,没有认认真真跟随著名书法家邹永远、许正波、康建勋老师学习书法而遗憾,没有信心参加全国书法大赛错失良机而遗憾。二十多岁的我,现在想想孔子的话很有道理,三十而立。什么是而立?就是有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家庭。

崔健在歌里面曾经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所以,我们要让眼睛慢下来,细细的揣摩揣摩王羲之的传本墨迹,聊聊章草大家王遽常的生平故事,听听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经验之谈,想想刘炳森先生对我们的启示……加之弄风研墨,轻舟飞阁,并以疏花瘦竹,墨池中泛花香,竹重秋荫访兰亭,所以,习书也是一种修行,只有懂得书法和人生的方圆变化,才能做到笔无常法出新机。这是何等快乐之事?其实,现在许多现代的东西都在寻求古代的营养,像周杰伦的歌要放进京剧的曲调,衣服要弄些唐装穿穿,中国武术风靡世界,书法元素都放进张艺谋的电影等等,时代在变,那么书法的活动方式的变化也就势在必然,书法的队伍壮大了,其成分也就变化了。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