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观后感 > 《傅雷家书》读后感[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荐]

   来源:学问馆    阅读: 2.5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傅雷家书》读后感[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1

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书信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现在是视频聊天的时代,可是人与人之间距离不见得比旧时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雷先生这段文字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如此父爱,但是我想他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爱。

父爱就是一本书,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去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2

“一封家书表孝心”,一封小小的家书,蕴藏着多少子女对父母的爱与为他们尽孝的决心。是啊,我们都懂得父母希望我们成才的愿望,但我们是否也误解过他们,让他们失望了呢?其实,我们无论过得好与不好,父母也常常牵挂着我们,所以父母们对我们的爱护不止你所看到的。我们常常印务课业繁忙,学习负担重没有与父母进行过多的交流,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一封家书来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让无声的交流避开一些无谓的争吵,让跳跃的笔尖代我们向父母说声对不起,让所有的不开心都化作小小的家书。

众所周知,《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他儿子的家书,其中我们看到的是傅雷先生对他儿子无声的教育和纯纯的父爱,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我们也应该有一封写给亲人的家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孝心。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没有地方诉说烦忙;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出门在外没有依靠……这就是一封家书的力量,小小家书,真挚的爱。

既然不能常回家看看,为何不用家书这种古老却温暖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问候与孝心。父母希望我们在外过得好,却又希望我们可以多回家,却怕耽误了子女,只好日夜无间的等待,他们思念在心头不敢放下,他们逐渐老去,只有对我们的爱从不老去,这种无私的`情感我们要给予回报,我们要用孝心去守护那份爱,让那份爱也守护着父母。

一封家书可以是简单几句的问候,可以是一些烦恼的倾诉,可以是我们的担心,可以是一张回家的时间表,可以是分享的一洗开心的事……一封家书,哪怕是小小的,都会让父母感受到的隔着纸的那份爱和那份孝心,家书也让他们放心。也许父母听到我们的声音,看到我们的身影会更加开心,那就写封家书你回家的时间的家书,并附上你们的孩子会如期而至,给他们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好好尽孝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的期限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相信机会永远不止一个,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还要重要。

多写家书,给父母当作纪念,给自己一个宽慰。让小小的家书,守住你不在的家,守护你的家人,让所有真挚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让那些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错过一些机会,也不要错过父母的爱。

小小的家书,真挚的情感,如期而至的孝心,请收下。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看完了《傅雷家书》,我沉浸在这伟大而深沉的父爱中,它质朴的封面下包含着巨匠大师对长子的勉励和无限的思念,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代表着作者像天下父母一样对孩子的牵挂,浓浓的思念背后又有着严父对孩子的引导。温暖人心的文字背后流淌着父爱的深沉。

在这本书中,我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琼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花开背后总要经历风雨。

在这其中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适度,正如其中的“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当长子对他人的关心不屑一顾时,“像你那样,我还会有成绩吗?”身为父亲的`你,并没有盲目地批评,责骂他,而是用平静的语气去告诫他,同时也从自己的身上找毛病,与子共勉之。

当自己的孩子外出留学时,总是放不下他,时时都想为他着想。然而面对着孩子很少回信,傅雷却很有耐心地说:“我们知道你很忙,但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就是你的身体。”

当自己的手因负病而不方便写字时,依旧坚持下来为自己的孩子指引方向;当孩子为爱情而烦恼时,他总是在一封封家书中,用一句句质朴的话传递着温暖,抚慰着孩子的心。

面对社会千变万化,该如何应对?傅雷用自己走过的经验,告诉儿子少走弯路,不希望重蹈覆辙,对儿子千叮万嘱;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太过严厉,“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傅雷的爱子心切跃然纸上;在研究学问上,母亲希望多用理智,少用感情,要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对儿子的录音,傅雷作了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鼓励儿子努力拼搏的决心,激发儿子成功的信心。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看到这里,看着这墨色的字迹,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暖流,相信这文字背后的温度,不仅会给他孩子带来温暖,也会给那些身处迷惘中的人带来光明!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傅聪从小离家在外漂泊,在那个通讯技术不甚发达的年代,书信是传递信息,传达感情的有效手段。我们来看看傅雷先生给儿子写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它各方面。” 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父亲的这些书信无疑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以及支撑自己不断前进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雷家书》可以说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在傅雷先生写信时,应当是无拘无束的,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了,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傅雷先生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爱国思想。从傅聪孩提时受到父亲的严厉家教,到在国内钢琴比赛中获奖到赴波兰留学等,其中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即使自己的国家对自己做再过分的事,他依然信赖并且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傅雷先生虽然已经辞世了,但他的精神却永世长存。

《傅雷家书》读后感5

那一时期,傅聪在国外苦修音乐,傅雷在国内被划成右派,从此,他们相距天涯,难以相见。如果只能这样爱你,为你而写的一封封家书,便寄托了时间最珍贵的情感,将父子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承载了无尽的想念与深厚的爱意。

傅雷确是翻译界、文艺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翻译界备受推崇的文章,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无疑,他才高八斗。可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却满含着冤屈自杀离世,年仅58岁,想想,便令人扼腕叹息。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的鼓励,字里行间闪耀着他人格的高贵,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抹不去的生命的意念,他也对傅聪说过。——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再一次,我们瞧见了他人格的.夺目光辉。

在生活中,傅雷先生也是一个“狠心”的父亲,傅聪小时不爱吃菜,只爱吃肉,并且把父亲的警告当耳旁风,于是父亲便罚儿子不许吃菜,只能吃白饭。这样的父爱藏的太深了,只有到傅聪为人父母时才会懂,但它一直在那、始终在那,纵使岁月悠悠、大海茫茫,它一直为他留着、守着……

我们的父母呢?是,他们也许没有傅雷先生这么“高大上”,也许不能教给我们高雅的艺术,甚至……也许他们是贫穷的,是普通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读后感·温室的花朵脆弱易折,峭壁的青松迎风挺立!我们忘不了平凡琐碎,低到尘埃的温暖,书桌上一杯热牛奶,回到家饭菜的香味,上学前的殷切叮嘱,考砸时的爱心鼓励……一桩桩、一件件,虽小,却满含着爱,虽平庸也伟大。

是的,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便为你写信,倾尽自己的所有情感,全部才华,一笔笔写下对你的思念与爱;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便做你最坚强的后盾,在你灰心、难过、沮丧时,为你撑一把大伞,亮一盏明灯;如果只能这样爱你,那我甘愿为你的影子,陪你尝人生百味,在你的每一次回眸之时,都能映出我的身影……

后记:看到书的末尾,楼适夷的《读家书?想傅雷》时才知道,傅聪是在父亲葬礼之时赶到的。我仪表堂堂地归来时,你已去了天堂,黑白的相片中凝固的笑颜,是曾经你的笑颜。因为时差,计划中的正午到来已推迟到黄昏时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一遍遍温习你亲笔为我写下的信,妄想从墨香殆尽的纸张中找到你的气息……我终究是,慢了一步。愿你,一切安好。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中“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历程”;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为此在当年的笔记里,我写下了一句话: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动地的一本书。傅雷对音乐富于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清澈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

刻的执着,等等,等等。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很多。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7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及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这是一部最好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作为父亲的傅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那么傅雷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

首先,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为了儿子,他以身垂范、孜孜不倦,现实中又有谁能完全做到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尝到点甜头,就高兴的得意忘形了?自己对待长辈,不分轻重,时不时还会恶语伤人;教育子女一遇到点小困难,便畏首畏尾,总想着去逃避,不愿担负为父的责任……是时候该静下心来想想了,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其次,深深触动到我心灵的是,他对儿子那份浓浓的爱意。颇深印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之间的小故事。”诚然,每个人都有展开翅膀,飞出巢穴的那一刻。父母们是多想看着我们茁壮成长,却又多想不愿我们离他们而去啊。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为的还不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能有点出息?恩情深似海,这份爱,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来日的一言一行,定不能忘了他们的教诲,也决不能辜负了这分情,更要争做栋梁之才。

在阅读中我也感悟着自己那份父子情,父母每日的辛勤劳作,就是一面镜子,照耀着我也要勤奋努力。我开始理解父母平日里的那份唠叨,是这些所谓的闲言碎语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的,如今想来都是受益匪浅的。

读《傅雷家书》,我想既会成长父母,更会激励我们青年,让我们更深刻领悟亲情的含义,做人的追求。强烈推荐,你也来读一读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傅雷很真诚,他与孩子交流音乐、文学和历史,又对孩子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指导。比如:

对待金钱的态度: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节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

对于婚姻的态度:

"人在宇宙中微不足道,身不由己,但对他人来说,却又神秘莫测,自成一套。所以要透彻了解一个人,相当困难,再加上种族、宗教、文化与政治背景的差异,就更不容易。因此,我们以为你们两人决定先订婚一段日子,以便彼此能充分了解,尤其是了解对方的性格,确实是明智之举。"

对待人生的态度: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这一切人生方面的指导对傅聪甚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这一生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事端,从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到对待婚姻、对待生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摸索着去处理。如果能有一个真诚的长者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温婉的讲述给你,作为参考,那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受益良多的。

傅雷很严谨,他每天都会到三楼书房认真的工作接近十个小时,他经常给傅聪写信又烦恼于收到的的回信太少。比如:

对于工作:

"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对于稿件:

"每次给哥哥的信都编号,记下发信日期,同时由妈妈抄录留底;哥哥的来信,也都编号,按内容分门别类,由妈妈整理成册。"

我做事没有长性,兴致来了才会认真的对待一阵子,兴致一走,也就半途而废了。还中了断舍离的毒,面对自己曾经做事留下的案底,又欲扔之而后快。若能像傅雷那样,每日坚持做事,又带着轻微的强迫症对待自己的资料,从容而又踏实的读过每一天,大概每一个人都会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吧。

我想成为傅雷那样的人,对别人真诚,温婉的提出自己成熟的的观点;对自己严谨,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我想像傅雷那样,用赤子之心过此一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9

我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父母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为什么他们总是那么善变,上一秒还是风平浪静,下一秒就波涛汹涌,是不是他们对我们的爱很淡很淡呢?只要我们犯了错误,爱就会立马消失破碎……这些困扰我好久的问题,在我读完《傅雷家书》这本书后都解决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永恒地存在。傅雷对他的儿子傅聪有着深深的爱,但当傅聪年幼时,父亲对他却是非常严苛,近乎不近人情。当傅聪长大离开后,傅雷深切地感受到对儿子深深的牵挂,他将这份爱化为一封封家书,藏在对儿子每一句的谆谆教导中。他时刻关注儿子的成长,用爱去鼓励他前行。当他发现儿子的错误时,也会明确地指出,并耐心地教导他;在儿子遇到困难时,他更会努力地去帮助他,比如傅雷对儿子在艺术上的点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声势雄壮……”在这一段中,我看出了他对儿子的深爱,其实傅雷对音乐的研究并不是那么深刻,可是他以其渊博丰富的知识,睿智的见解对儿子予以了点拨,他能看穿诗韵和琴的联系,体现了他在文艺上的深厚造诣,也告诉儿子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形式彼此都是相通的。

对傅雷的夫人,傅聪的母亲,我也有着极高的敬意。在傅雷对儿子极其严苛的时候,她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但她却一直努力调和着父子之间的关系,而在傅聪不回信时,她焦虑万分,无一不体现了她对儿子深深的爱。她也许不如傅雷那样拥有渊博的知识,能够给儿子独到的见解,但她却是一个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儿子,对儿子永远抱有希望,永远以自己的儿子为荣。

爱是什么?爱是一抹春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围绕陪伴在你身边,而你也许并不知道,你的凉爽舒适正是因为清风的相伴,你的幸福安逸是有人在默默守护;爱是一把雨伞,虽然你不是每时每刻需要它,但当你真正需要帮助时,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好为你遮风挡雨;爱是一本书,它教会你很多很多,在你迷茫时为你指明道路,在你骄傲自满时教会你谦虚做人。

傅雷用一封封的家书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爱,而我们的父母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表达对我们的爱。正因为父母的爱,我们才少走很多弯路,正因为父母的爱,我们才砥砺前行,正因为父母的爱,才成就了今天和未来的我们。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轻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出色,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慨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愉快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闻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假如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聪明的光线,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的感恩之心流入我的心田。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与傅聪交流音乐的平台。正是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傅聪才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钢琴家。而对于自己的严厉,傅雷是有些后悔的。他给了傅聪现在的成就,而给他带来了痛苦的童年,给他的母亲以精神上的折磨。见此,我才真正意识到,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在傅聪给傅雷的'回信中表示自己的情绪一阵一阵的,有时感觉万事皆空,有时又开始好好上进,情绪也像周期一般,不会永远平和自信,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低谷,我们对此需要坦然接受,把这些起起伏伏看开一些。每个人都有烦恼,不管在外人看来多么优秀、多么有成就,但在自己看来,不同阶段的不同烦恼接憧而至。不过心生烦恼只需换一种想法,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谁不会像傅聪一样心情有起有伏呢?

傅雷曾告诉过傅聪:“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所发的感想都是真情实意”。确实,孤独才能让人透彻地回顾自身,深刻地去思考。我是一个说话不过脑子的人,喜欢直来直去,说的话有时也不合适;而当我真正冷静下来思考时,才会发现自己当时怎样做才更好。但凡经过思考整理出来的头绪或者想法都是极真切的,也极耐人寻味。这也让我学会了做事说话前要多加思考,体会为人处事的艺术。一个人不能永远活在喧嚣之中,而缺乏冷静思考的独处时光。不然,心灵将会蒙尘,生活将变得苍白。“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仁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书中。傅聪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信中吸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中,好像父母仍在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合作,从不做有损国家尊严的事。这种爱国的精神,与傅雷在千里之外给他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楼适夷曾说:“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想必傅雷一家正是如此。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最近阅读了《傅雷家书》一书,其中蕴涵的“丰厚的家训智慧”令我印象深刻。傅雷教给儿子傅聪的不仅有音乐上的艺术追求智慧,也有与人相处的为人处世智慧。

一是艺术追求的智慧。有情感追求方面的智慧。“以音乐而论,我觉得你的协奏曲非常含蓄,绝无罗宾斯丹那种感伤情调,你的情感都是内在的。”让傅聪仔细体会每首协奏曲中的情感,并绝不含糊地将它们在琴曲上表达出来。有技巧追求方面的智慧。“第一乐章的技巧不尽完整,结尾部分似乎很明显的有些毛病。第二乐章细腻之极,touch是delicate之极,最后一张非常brilliant。”在强调外在追求的同时,傅雷也提醒儿子注重内在追求。让他不要心急,慢慢发现毛病,慢慢改正。艺术追求的智慧来源于傅雷自己。他对艺术是有炽热的爱与不懈的追求的,他同样希望傅聪可以在艺术上有所作为,所以傅雷才肯让儿子出国学习音乐。艺术追求的智慧体现在选择。在儿子的大学时期,他自己选择了出国留学,傅雷心里的不舍不会少于任何一个人,但他明白国外会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于是,他选择了支持。不知怎的,我竟会觉得傅雷与孟母有些相似。孟母为了小孟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不辞辛劳三次搬家。或许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吧正是选择的智慧。

二是与人相处的智慧。与妻子相处。在傅聪与弥拉结婚之后,他告诉傅聪,要对弥拉进行培养:“不是说把她培养成一个什么专门人才,而是带上带她走上严肃、正直、坦白、爱美、爱善、爱真理的路。”还告诉他夫妻之间要和谐相处。与老师相处。在傅聪想去波兰学习,但不知如何跟杰老师开口时,他说必须要真诚,先表达感谢,再真诚地坦白,并在最后表明,还要回去继续向他学习,相信他一定会原谅的。与外人相处。傅雷说要懂得分寸,会拒绝,不能什么事情都答应别人,不然他们会觉得是理所应当。与人相处的智慧来源于傅雷自己对人的尊重。他对孩子只给建议,不给决定。这样的尊重和开明让我想起了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郑明勋的父母。郑明勋的父母永远尊重孩子们的决定,虽然培养时都是从钢琴开始,但如果孩子们对别的乐器更加感兴趣,他们也绝不会反对,而是尊重、支持。最终,郑家三姐弟都十分优秀,登上了国际的音乐舞台。

《傅雷家书》从傅聪自身讲到傅聪对音乐、对艺术再讲到傅聪对家人、对世界,程度逐渐加深,范围不断扩大,智慧也不断延伸。丰厚的家训智慧全面而有内涵,使人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家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关于写这些家书的目的,傅雷先生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曾这样说过:“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有是写傅雷先生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这就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还有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这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融会、贯穿于这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纵观家书的语言,都是平易近人、朴实自然的,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是对他人生方向的引导与哲理的启示,满含慈父的舐犊之情。

在家书中,傅雷先生曾对儿子说过:“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这句话强调了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在《傅雷家书》中,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感情的创伤,要做心灵的灰烬看”。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之泰然。在家书中所讲的“心里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是你紧张,低潮不过分是你颓废”;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从这个苦心孤诣教子篇中,我看到了傅雷先生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许多前文提到的启迪,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了自己的修养。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傅留家书》,它收录了傅雷在傅聪海外留学期间寄给他的一百多封信,这些信中蕴含着一个普通普通通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爱,它如潺潺流水,细腻而又深沉。傅雷时时刻刻担心和关注着傅聪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读书求学、人际交往、生活细节还是感情处理等都尽力运用自己的毕生经验与知识,指引着年少、涉世未深的傅聪绕过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圈套与陷井。

在读书求学这一方面,傅雷対傅聪的学业煞费苦心!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法国留学时与之前的自己作对比,言传身教,说明了“语言以随时随地应用的关系”;以煦良虽在谈翻译上极有见解,但真正落笔译稿时的一塌糊涂为例子,论证了空谈理论是设用的,主要是自己动手。他会为儿子的成功而高兴——当傅聪通过数月练琴最后取得国际乐坛竞赛中的第三名时,他深深地为傅聪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感到喜悦!但大喜过后,他也不忘教导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傅雷的信从头到尾贯穿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个;他也会为儿子感到的矛盾与困难而忧心,去思考,他这样鼓励傅聪:“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莲勃的明证。”

傅雷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自身便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底蕴,也正是如此,傅雷从小便对子女要求严厉,直至长大,在傅聪国外留学期间,他也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为儿女提供更多帮助。在信里,他会特地查阅各种资料,拜访许多专家在乐理知识上为傅聪非常细致地分析、解说,如在弹琴的技术上——不能机械的把“手”孤立起来。在对艺术的理解上,他说“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当傅雷得知傅聪最近在研究莫扎特和舒伯特,便给他仔仔细细地整理了莫扎特和舒伯特的各种宝贵资料,有他们的生平事迹、乐曲风格以及作曲特点,还有深远的.意义等等,有时,他还会附上其它音乐家的资料,如贝多芬的作曲风格及经历,用作对比,以便傅聪更加方便、迅捷地理解。从那一篇篇音乐笔记中,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傅雷对于孩子的爱与用心。

傅雷在傅聪的生活中担当着“亲人”“老师”,有时也会成为“朋友”“知己”,他从不在对待孩子时端着父亲的架子,更多的是谦虚和蔼的态度,从他与儿子的交谈便能屡屡感受到,他经常在交代完一些事情或感受和看法后,都会写“你觉得呢?”“关于上述各点,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如何?”……

傅雷用自己的耐心、细心、虚心与毕生所得的经验和知识数导着傅聪,最终他成功了,以他独有的方式,培养出了一枚冉冉升起的新星!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两封简简单单的书信被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仿。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些家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书信往来,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线,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读完《傅雷家书》,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第一,“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地位多高,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但是众多的为人子、为人女者,却不愿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听不进父母意见。喜欢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形成逆反心理,其实,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条件,更何况是与自己的父母呢?

第二,“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物质生活贫乏,书信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被视为至宝。今天书信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减弱,有了更为方便的联系媒介——电话、网络。可是有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其中不乏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平时很少给家长报平安、交流思想;唯一使用电话的时候,就是囊中羞涩、伸手向父母要钱之时,真让人不可思议!

第三,“众多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能做到“胜不骄”,面对鲜花和掌声,而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人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取得过骄人业绩,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拥抱和赞美,而功败垂成,让世人感叹!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自立为王,只顾享受、不思进取而遭遇失败,即是明证。在现代化建设时期,许多为国家、为人民,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高级干部,醉心于灯红酒绿的环境中,忘乎所以,最终走向反面、悔恨终生!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传统:孟母三迁,成就儒学大家;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造就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

今天,在一个条件如此之好的环境中,父母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