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哲学 > 哲学与生活小论文

哲学与生活小论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6.9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其实当我们谈到哲学的时候,总是认为哲学离我们?湓?甚至认为哲学是一种?湫榛玫 东西。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情,被束之高阁。下面试小编整理的哲学与生活小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哲学与生活小论文

篇一:哲学与生活

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生活质量。

简单来说“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的本质即生性的激活,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在于活得充实,是经营人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的真理,在于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从各种目的、条件、因素、力量、可能出发,寻找一条最适合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的道路。而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根据现实的、历史的、未来的条件来作出判断,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面对生活,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个时代的哲学与后一个时代的生活发生断裂,这时就要求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生活是生命体对当下此在状态的感觉,每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人之生活的状态往往表现为建立在人客观活动过程上的主观感觉和评价,是一种心理与精神的反映;而人生活的空间构成与人生活的状态构成,皆是在人生活的时间构成中存在并展开的。例如;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人的生活中,去了解生活哲学,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关于我们生活的学问或艺术。

马克思说:“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受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文化危机主要表现特征为自然科学或者科学理性与人类社会或人类生存意义的分裂。在这次分裂中,人由原初的终极意义而变为手段,工具理性压抑了人文精神,科学遮蔽了人的存在与意义。因此,生活世界是哲学的“一个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础,一个不言而喻的一劳永逸的源泉。”任何哲学都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获得与这个世界的持久的意义关联。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意识却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渐自觉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到了现代,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普遍的呼声,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已经成为共识。所以,生活世界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局部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普遍问题。

生活就是人的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日常生活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是新知识、新观念、新能力的演练基地,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日常生活的惰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存在相斥性,正因为如此,日常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日常生活的惰性阻碍人的能力的发展,而狭隘的日常交往阻碍社会关系的发展。现代哲学对生活的特征及结构分析、对主体问性理论的发展、对生活知识问题的阐释,探讨和当代日常生活的建构。

哲学并不是站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来关照人的生活的活动,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是对象性存在物,这不仅意味着人之外有对象存在,人要依赖于对象才能存在,而且是指人是对象化存在物,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或对象化自身,就是要成为全面的人。诸如文学、艺术、科学、物质生产劳动,宗教、政治、军事等等一切活动均是人的生活,物质生产劳动,活动也是劳动,是一种精神性劳作,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并无本质不同。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不同的生活样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样,哲学与生活的本质上就是哲学与人的关系。

哲学的思想指导是为了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日常生活消费角度,我们应倡导科学消费,防止人的物化;从日常生活观念角度,我们应培养科学的生活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从日常生活活动的角度,我们必须建设和谐社区,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空间;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境界。所以说哲学的旨是为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议和基本框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日常生活这一更有效的现实途径。

篇二:哲学与生活

我 一直很喜欢哲学,尽管一开始对哲学的了解不深刻。后来到了大学,学习了中国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西方哲学史,才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心得。

柏拉图指出:“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在《苏菲的世界》一书中也强调:“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将“唯一条件”改为“必要条件”更准确一些。人都是由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但是要想达到哲学家的高度还需要很多其他因素。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强调:“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古往今来,纵观中西,很多哲学家都对哲学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哲学都和思维、思考、知识、思想有关。 有人也许会问:“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哲学以后,你会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首先,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学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的社会科学。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吃透的但是我们也许可以学会如何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简单举一个例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包含了发展观、矛盾观、联系观和辩证否定观,这四种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为我们提出相应的方法论指导,这使我们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少走很多弯路。智慧是命运的一部分,一个人所遭遇的外界环境是会影响他的头脑的,反过来他所用的思维方式也会反作用于他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一个人如果用消极的思维方式去面对他遇到的苦难,那么往往容易失败甚至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但是一个人倘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同样的苦难,往往会更容易摆脱困境,走向成功。

其次,哲学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了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哲学会思考神、自然(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同的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探索以及人类本身的探索等都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我们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思考的。在《苏菲的世界》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答案更具有爆炸性。”也就是说我们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主动去思考而不是把这个世界看作理所当然的存在。思考什么?思考一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思考这件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现象与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而不是不假思索的去接受别人的观点甚至是一些所谓“砖家”的观点。这样你在遇到生活中有关一些批判的言论时你会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而不是全盘吸收并把它奉作真理。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以及快乐与否而不仅仅是物质。

再者,哲学还是人对自我定位的一种工具。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和“认识你自己。” 在《马克思箴言》一书中,马克思说:“人并不是跪在世界之外的抽象的存在。人意味着世界,意味着国家,意味着社会。”哲学让我们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存在,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识到“人应当是精神性的存在。” 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选自《论语》 ),人认识了自己,就会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得失坦然,生活洒脱超然,不苛求他人也不苛求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方向和活着的意义,生活自然轻松快乐,正所谓“道法自然。”从人的一生对文化选择的向度也可以看出哲学对于人生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这里就不一一叙说。

最后,哲学最终的目的在于“善的智慧”。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一种明确固定的方式,重要的是任何一种方式中都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智慧的精神,而这也是人类追求知识的跟班精神。曾经讨论过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冯友兰说:“中国这虚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命题。求解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我们都知道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那么哲学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倘若一个人不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即理解的可能性),无目标无追求、不思进取,那么就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注定是平庸的一生,是碌碌无为饱食终日的一生。

哲学让我们哦那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哲学让我们认识自己,诶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哲学让我们不断追求,有思想的活着,即使物质上可以贫困,但是精神上却可以很富足。

热爱哲学吧,让我们与哲学相伴一生。

篇三:生活与哲学论文

《生活与哲学》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则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以哲学故事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适当穿插哲学小故事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既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寓言小故事“蜗牛的婚礼”。有一对蜗牛在公路旁边的草丛里约会,公蜗牛问母蜗牛:“亲爱的,你什么时候嫁给我呢?”母蜗牛思考了半天,说:“听人说,爱情的滋味是浪漫,可我怎么没有品尝到呢?”公蜗牛听了这话,朝前方那条开阔的柏油路凝视了一会儿,然后信心十足地说:“亲爱的,如果你真的浪漫,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做环球旅行结婚吧!”于是,他俩爬上那条柏油路面,一起没白日没黑夜地爬呀爬呀,仍没爬出小镇的中心,两只蜗牛感到很失望,完全没有先前的浪漫念头。之后,他俩就在一棵青草底下举行了结婚仪式。这个故事体现的哲理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两只蜗牛选择旅行结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二、以流行歌曲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一般来说,学生对音乐比较喜欢,尤其是对流行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也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讲授“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可播放歌曲《雾里看花》,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进行归纳: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把握哲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三、以笑话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笑话大都是违背常情令人发笑的生活故事,好的笑话就像一幅出色的漫画、一段风趣的相声,闪耀着机智,幽默的思想光芒,既使人轻松愉快,又给人有益的教训。在教学中,适当引进笑话故事,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学习“具体分析解决不同矛盾”时,可以穿插这样一则笑话故事。据说,平原地区有个医生,自称治驼背百发百中。驼背病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全都闻风而来。(教学论文 )他并没有去了解每个人造成驼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而是让所有的驼背病人都面向地面趴下,然后他用脚往他们背上用劲踩。驼背们痛得哇哇大叫:“你这样不把我们弄死呀?”他回答说:“我管的是把你们的背弄直,没说管你们死不死啊。”学生听后哈哈大笑,通过这则笑话学生既掌握了哲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

四、以名言警句增强哲理说服的趣味性

名言警句是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通俗易懂,有着很强的哲理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补充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言警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关系时,穿插名言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能说出相关名言名句,而且还要启发学生去回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哲理。

五、以漫画故事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漫画在哲学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几乎每一个框题都有一幅漫画。漫画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寓哲理于漫画之中,可谓妙趣横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漫画故事,使学生在品味漫画故事的趣味中轻松地识记教材内容,把握哲学原理,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投影一组漫画名字叫“笑一点”。这幅漫画有三幅图构成,分别为“不笑”、“微笑”、“狂笑”,来体现“不美”、“美”、“很丑。”图中那位女士本来笑得很美,但由于笑过了头,物极必反,事物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从而让学生把握哲理“坚持适度原则”。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