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历史 > 历史说课稿4篇

历史说课稿4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2.4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说课稿4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历史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7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根据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尝试进行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本节课标有两个,一是学会从地图与图表获取信息,一是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内容实际上是一节单元综合课,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对的学情是:

基于对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这三个。

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了如下处理:

—————

在学法上,我采取从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

本节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这五种。下面,我侧重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处理:

因为本节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综合探究课,所以对学生的课前指导宜详细

而具体。总的准备有2个,其中学生的准备按互补原则又具体分为三个小组:摄影组、地理组、经济组。每组各有主题、任务、成果展示和评价四个目标。每个小组再进行具体分工。如:

摄影组:网上查找深圳,郑州,西安和乌鲁木齐的自然景观图片及风土人情图片、下再分设4组:图片组、课件组:、展览组、主持组。

地理组:负责所经地区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及南北与东西地区的差异性、

下再分设地形组、气候组、南北组、东西组、展览组,分别带着各自的问题查找资料。

地形组:

1、我国地形区有哪些?2、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气候组:

1、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气候的显著特点是什么?3、秦岭—淮河有哪些地理意义?

南北组与南北组:

1、本地区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2、分析差异的原因。

展览组:

1、负责评选所有图片,选取精华打印,张贴。2、负责本小组的成果展示与讲解。

历史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中国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习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习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习。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平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习〗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说课稿 篇4

一、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世界格局》第三课时

主要内容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应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她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阻挡。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中国应对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前自主预习题、课中探究题、最后的课堂总结等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体念参与整课学习的快乐,使课堂达到最佳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海马汽车、奔驰轿车、家乐福、耐克、海尔集团、波音飞机……教师提问: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学生回答:经济全球化趋势教师设问,导入新课: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如何到来的?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课学习:通过设置6多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学习课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生既体验合作学习,有解决本课难点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就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1)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环境;(2)各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PPT补充资料的得出。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通过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突出重点。)教师出示三则材料,理解内容。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出示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卡斯特罗

3、课堂小结:当今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在国际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强还是退却,国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答案:那就是在风浪中与全球共同搏击,建立和谐世界,谋求共同发展!

四、巩固练习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