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读后感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

   来源:学问馆    阅读: 2.2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笔浓厚的色彩,自然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书籍。在这些历史典籍中,我最喜欢读的便是《明朝那些事儿》。因为多次翻开,反复咀嚼,相关情节我早已烂熟于心,可隐藏在情节背后那一位位满腔热血为国为民的英雄却常读常新,让我反复感动。

明朝276年的历史尽数被记录在这本书中,历史不会重演,但通过这本书中,历史却在我的脑海中回放:明宪宗的贪玩,杨继盛的无畏,魏忠贤的狡诈以及朱棣的英勇......都仿佛出现在眼前一样。历史是一首悲壮的歌曲,而这本书便是歌曲的歌谱,将历史的悲壮尽数体现其中。

英雄是王守仁,文武全才,与星河灿烂。坚持一直都是成功的名片,叩响成功大门的路上必定荆棘丛生,不仅需要知识武装,无畏加持更需要坚持相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之志。”面临困境往往最需要的便是坚持。王守仁从小就不安分,因父亲带其去关外便想带兵出征,并以马援为偶像。长大后为了成为圣贤便开始格物致知,却因格竹而生病。后来上书弹劾刘瑾被发配龙场,在困境中坚守本心,最终一朝悟道。纵观他的一生,孤身一人逃出南昌城,败宁王,平思田。所作的一切无非为了平民百姓。因此当明宪宗想要释放宁王亲自平叛时,他毅然决然地违抗皇命,带着宁王前往南京。他这一生无愧于本心,无愧于百姓。纵使名传天下,却仍四处游历讲学,不分贵贱。老后思田叛乱,国家命王守仁出战,虽明知这次将一去不回却并未拒绝,为了黎明百姓他费尽心思,为了国家安定他孤身平叛,为了百姓安乐他违抗皇命。这些出于他强大的内心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心学的流传、于社会的贡献是无价、无法以言语表达的。这就时王守仁,心怀天下,无愧于心,一心向善,心怀圣贤之理,身怀无畏之心,坚韧前行不惧苦难,这就是坚韧之行,便是坚韧相伴下的王守仁。

英雄是于谦,清白坦荡,与日月同辉。明朝以朱子理学为科举的根基,所有在朝为官的人大都满腹经学。但后世常认为这是明之后中国衰落原因,认为为官者满腹经纶却只为一己私欲,认为百姓疾苦无人体会。但悠悠276年其中英雄人物又何曾少过,少时孤灯下苦读,少时宋瑞前起誓,宦官当道时的原则,危亡时的坚持,面临污蔑时的淡定,死亡当头时的无畏......这些一切都源自内心中圣贤的武装。所过之地无处不称赞于谦,因此于谦还有“于龙图”的美称,且当于谦死亡时史书称“天下冤之”。他的伟大不需任何人肯定,石灰吟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便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以圣贤之学为武装,一切行为都无愧于内心,都无愧于天下苍生。以圣贤作为准则,于危难中挺身而出,身居高官却清廉正直,死亡面前无惧,困苦面前无畏。这便是圣贤之学,便是以圣贤之学武装下留名青史的于谦。

英雄是朱重八,心系天下,与江河同寿。他于乱世中崛起,彼时的他只希望有一个平淡的生活,却被大元的贪官及天灾毁灭。他心怀仇恨,在一番内心斗争后参加农民起义,并将名字改为朱元璋。璋为尖利的玉器,即为诛元璋。在乱世中他多次以弱胜强,以自己及大臣多次扭转乾坤。他或许慌乱过、担心过、害怕过,但他总保持着一颗无畏之心。并以此成功打败许多强敌,建国后他也不曾懈怠过,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都由他一人承担,堪称历史上的劳模,常常处理政务到夜不能寐。他于战争中的无畏,成功后的不懈,都值得人称赞。或许他嗜杀,或许他有过过错,但谁也没有资格否定他的成就,他注定与山河同寿。困境中不惧,懂得畏惧并且能克服恐惧这便是无畏,便是无畏武装下的朱元璋。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张居正、林则徐......他们坚信自己生来不同,认为自己有责任与义务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在国家危难时去捍卫自己不认识的人,无论前途何其渺然仍相信太平盛世到来的人。这才是封建士大夫,我认为对于他们的评价我们不应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去随意批判他们,而应立足当时场景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射雕英雄转》中成吉思汗曾问郭靖:“我建立如此庞大的帝国,历史上无一人能与我相较,我算不算是英雄。”但郭靖却认为他不能算英雄,纵使成就功劳之大但所过之处遍地骸骨。历史的英雄层出不穷,他们都有共同点:关怀百姓。合上书籍,回想着这些英雄,脑海中不禁想起金庸先生笔下郭靖的名言“侠之为大者,为国为民。”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