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读后感 > 《东藏记》读后感(精选3篇)

《东藏记》读后感(精选3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1.0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东藏记》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藏记》读后感(精选3篇)

  《东藏记》读后感1

宗璞的长篇小说《东藏记》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为背景,以孟樾教授一家为主体,描写了其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人格操守和各自不同的性情风流。民族恨家国仇,山河破碎,即使偏居西南一隅,也未能逃脱入侵者的战火。但是,这样的乱世里,他们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依然关心亲人朋友,人心人情从来没有因为战争而失去了体贴、安然和细腻情怀。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很少失态的,很少乱世里的焦躁。他们心绪起伏,却并不抱怨,依然坚守着一个读书人的本分本职,如警报和轰炸中,物理学教授庄卣辰情愿身陷泥土也紧抱实验仪器;孟樾先生写直面历史的研究文章,并不忌讳是否得罪了当局。他们关注着民族危亡的时局变化,大是大非问题决不含糊,且本身已然置身其间,并非超然世外的,但纷乱中的他们却依然葆有读书人的内心追求,如孟樾先生所云“若能在心里保存一点自蘸清溪绿的境界,就不容易了”。

当然,他们的性情风格也存在着差异,有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庄卣辰,有沉浸于楚辞华彩里的江?P,有言语刻薄的尤甲仁、姚秋尔夫妇,有嗜好云烟云腿、学问骂人都了得的白礼文,也有学问之外很善经营也不免沾花惹草的钱明经,等等。离乱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运命。但是,他们总体呈现着一种特殊的气质,是一种为人为文的自觉,是对自己所事工作学问的一种身心认同和尊重,是乱世里依然葆有审美心态的从容——腊梅的暗香流动于腾起的尘烟。

也或如此,《东藏记》起首即写昆明的非常蓝天白云,“聚得厚重时如羊脂玉,边缘似刀切斧砍般分明;散开去就轻淡如纱,显得很飘然”,叙事中时见彩云浮动,如小说中写“嵋”们两次逃警报,第一次,敌机只是路过,“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第二次,她们经历了真正的空袭,“嵋”被人们从土中扒出时,“天还是那样蓝,那朵白云还在不经意地飘着。外公,警报,飞机,在她脑中闪过,她随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云朵好似观照了人物内心的成长,云若一种诗性的存在,处处于日常生活,却也是超然的,审美的,是战乱里这些读书人的灵魂追求。

有一段对话印象颇深。是昆明学生第一次游行时,仉欣雷和嵋、小娃还有玮玮相逢,仉欣然请他们去吃西餐。看着嵋“把面包切成小块,仔细抹上黄油,一小口一小口吃”,欣雷说:“照说,人都受环境影响,可你们无论环境怎样坏,总有一种清气,或说有一种清贵之气,很奇怪。”玮玮沉思地说:“虽然吃的是‘八宝饭’,我们却处在一个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集体中,那力量是很大的。”

是自觉的诗意了。不是那种植了几盆菊花就自许“采菊东篱下”的诗意,是心中有持守,脚下是泥、头上是云的“见南山”。

丰子恺有一幅名为《警报作媒人》的画。不画警报下的纷乱窜突,却画一对蓝衣红服的男女坐在两崖夹峙的草地上,在谈情说爱。丰子恺在他“艺术的逃难”一文中对此有生动描绘。其时,日军登陆南宁,攻陷了宜山附近的宾阳,学生教师扶老携幼逃难贵州,道路崎岖,交通阻塞。那样的时候,警报频响是太平常的事了。但画中却丝毫未见流露途中的种种艰辛,和对国难家事的愤慨忧心,还是将画笔将人生的美——那种纷乱中的人性美——点化出来,使人觉得活着还是有希望,有安慰,有温暖的。如废墟里飘然的腊梅香一般的清贵。

乱世不见得都因为了战争,所谓盛世其实也危机四伏,所以消沉、堕落或者随波逐流其实不必挟持了时代来作理由,倒不如反求于诸己的心念和持守,或者说自身对曾经的信和念的坚定或游移。心念的在在凝聚,恰成一种力量。

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集体,不该只是在小说里,抑或西南联大的历史记忆中吧。

  《东藏记》读后感2

读完《东藏记》,长叹了一口气,或为故事里的家国命运、或为中国历史上的那段屈辱历史、或为读完新年第一本书的如释重负。尽管豆瓣上对这本书褒贬不一,我却是十分喜欢的。因为它文字优美、描写细腻,纵然述说历史时有如石头压于人心令人喘不过气,但对风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有如清水流过人心,倍感舒适。特别因为我是云南人,当看到书中人物对话时自动切换成方言,读来颇有趣味,也算时这本沉重小说为我带来的些许欢乐吧。而且有意思的是,我是在回家的飞机上偶然读到这本小说的,看着书中对昆明的各种描写更是让我对它倍感亲切。

关于故事本身,它是以西南联大为背景展开的。“小说人物以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夫人吕碧初和女儿孟离己、孟灵己等一家人为轴心,放射至孟樾教授的亲朋好友同事周围近百人,写出从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个人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灵成长的历史。”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以史为鉴、思考人生的畅快感,看当时人的故事,思今时人的遭遇,只觉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当下学术自由、知识唾手可得的生活应该被人加倍珍之惜之。

豆瓣上有人说主人公们太过美好,失了现实,但我觉得超脱现实又有何妨?高洁大义的他们都应该是我们争相学习的对象,正是他们的圣洁才令我们更加珍视。心中净土,于世间踽踽独行,这样,真的挺好。

  《东藏记》读后感3

近日,于闲暇之余,读了一本当代中国小说《东藏记》,作者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笔名宗璞。该作品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选自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宗璞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该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艰苦的生活。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被作者以委婉细致的笔墨描写得妙趣中见真情。

首页便见作者手迹---“到此暂住文旌,痛残山剩水好叮咛,逃不完急煎煎警报红灯”。一览华夏民族秀丽河山,蔚为壮观,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践踏,烧杀抢掠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作者不写破坏的腐败不堪,而是先描述了因躲避战火来到的这座城市--昆明,“那不可名状的蓝天,飘逸瑰丽的白云,馥郁邮箱的腊梅,”这些现实远非梦想与诗的世界,美得想让人触摸,一切却被日军的空袭,被战争洗掉了。但预行警报上悬挂着的红布,每天想着跑警报的应付方法,难怪书中发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战争是个恶魔,它吃掉许多人,吃法很多,战场上的枪炮、对后方的轰炸、疾病、瘟疫、这是完全意料不到的灾难,只那恶魔翅膀的阴影,也可以折磨人到死。尽管如此,红彤彤的朝霞每天唤醒的依旧是一群自强不息的灵魂。即便如此,战争中知识分子对家国、乡里的热爱让他们团结在一起。跑警报依旧不忘保护实验室,轰炸后互相帮忙打理修葺事务,爱的力量、和平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娥、媚、小娃虽个性迥异,却对这场逃亡有着不同的看法,小娃想着造飞机为国家出力,用书中学生的话说便是“无论环境怎样坏,总有一种清气”。

最后一段话,即使猜测着前途的光明,又以防时局变化,但一句“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我们决不投降”既是有力撞击每个人物的心灵,也让读者的心震撼。是啊,或许跑警报、躲空袭是不幸的但庆幸,在此过程一群不屈的灵魂成长着壮大着。正因为如此,在这场全民族同力以赴共同抗击侵略者的神圣战争中,我们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虽然现在漂泊,东躲西藏,但我们有一个来处,有一片共同的土地和一片土地上的水井。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