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国学 > 经典国学故事(15篇)

经典国学故事(15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8.0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经典国学故事1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

经典国学故事(15篇)

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

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经典国学故事2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智慧小语:气量与胸襟都是人格贤善的基石。学会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经典国学故事3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经典国学故事4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他回答景公说:“这是大臣们不贤。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不过呢,有句话说'上行下效’。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有一种叫尺蠖(huò)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听不进批评而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呢?”

齐景公闻言豁然开朗。

智慧小语: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

经典国学故事5

5岁时,妈妈就教我学经典。那时侯,每天晚上我都会听着经典入睡。渐渐地,我不仅能熟读经典,并且喜欢上了经典。我曾经读过的经典的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

我学经典的过程是快乐的。《论语》是我最喜欢读的经典,每次读《论语》时,我都会一边读,一边悟,从中领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时候,妈妈还会提出问题让我解答,如有答不上来的,我就会反复的读,直到理解为止。

我还把从《论语》中学到的`知识,用到了学习和生活中。比如学习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我看到,我们班的班长学习非常好,而且身上的优点也多,上课坐的端正,积极发言,爱动脑

这些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有的同学上课爱做小动作,不听讲,不思考……这些毛病,我都要查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我就会好好的反省自己,并改正。子曰:“过则勿惮改”。

经典告诉我们的都是最简单的道理,经典能让我们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

我喜欢读经典,我不仅要把《论语》读完、读懂,还要读更多的经典来提高自己,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典国学故事6

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孙权曾经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

经典国学故事7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助刘邦建立了西汉。韩信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当地的'一些无赖总是期负他。一次,一群无赖拦住了韩信,其中一个对他说:“虽然你长得又高又大,爱佩带刀剑,其实你胆子很小。如果你有胆子,就用你的佩剑来刺我;没胆子的话,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吧!”韩信知道,如果要和他们打架,自己肯定会吃亏。于是,他就忍住一时之气,从那人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后来,他把这次耻辱当成前进的基石,终于在日后一展才华。

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有时候是没有必要生气的,能忍耐就忍耐一下,一个可以忍得住气的人更能成就大的事业。

经典国学故事8

话说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足智多谋,善于用兵。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经典国学故事9

元朝时候,有个叫张闰的人,他家已经八代同居而没有分家了。所以家里人口一百多,但从不见有不和睦不友爱的。每日,只见他家的所有妇女都会齐聚一室,大家有说有笑,愉快地一齐做着女红,做完活后,大家又把东西齐齐放在另一仓库,从不见有人私自拿了东西藏在自家的。而家里的婴幼儿,一旦有啼哭的,则每位哺乳期的妇女,都会抱起哭着的孩子给他喂奶,从不会先仔细辨认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所以,这些母亲们,谁也不会计较哪个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而孩子们,也不知哪个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了。那个地方的缙绅之家、世袭之家,人人都自叹不如,认为自家远远不如张闰家,对张闰家十分敬重。所以到至元年间,皇上下令一定要好好旌表他家。

唐时有张公艺九世同居,宋时有陈昉十三代同居,都是共处一室,不为私蓄,共乳其子,令人钦佩无已!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经典国学故事10

[原文]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译文]接近水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才能识别鸟的声音。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大小,人与人相处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品的好坏。

[故事]割席断义

三国时,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但二人的性格却很不一样。管宁不在乎荣华富贵,把心思都用在钻研学问上,可华歆就很羡慕有权势的人。一天,他们在菜地里锄草,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在意,华歆却想据为己有。还有一次,他们坐在席子上看书,有个大官乘着华丽的车子路过他们窗前。管宁依然在读书,华歆却连忙出去看,回来后还对管宁说个不停。管宁很反感,就拿出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成两半,说:“我发现我们不是一路人。从此以后,我们就像这片割开的草席一样,不再是朋友了。”

[解读]和人相处久了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和你合得来,值不值得继续交往下去,因此我们交朋友时应该多观察,这样才能交到合适的朋友。

[原文]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译文]两个人一条心,就能买得起黄金。如果一个人一个心眼儿,在一起连一根针也买不起。

[故事]兄弟折箭

宋朝时,吐谷浑的国王阿柴得了重病,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会为了争权而自相残杀,就把他们召集到一起。阿柴说:“你们都从箭袋里拿出一支箭来给我。儿子们各自抽出一支箭交给父亲。阿柴拿起一支箭给大儿子,说:“你能折断这支箭吗?”大儿子很容易就折断了箭。阿柴又让大儿子把剩下的箭一起折断,但大儿子无论如何都折不断哪些箭了。阿柴对儿子们说:“折断一支箭容易,想一起折断许多支箭就很难。你们明白吗?”儿子们都心领神会。阿柴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团结一心,吐谷浑王国渐渐强大起来。

[解读]团结就是力量,小朋友们一定要向阿柴的儿子们学习,和同学们团结友爱,这样大家才能一起进步。

[原文]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译文]前来对你说别人是非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个制造是非的小人。是非每天都有,不去理会自然就不存在了。

[故事]父子骑驴

从前,有对父子赶着一头驴进城去。路中有人笑话他们说:“真笨,为什么不骑驴进城呢?”于是父亲让儿子骑上了驴。走了不长时间,又有人说:“不孝的儿子,居然让父亲走路,自己骑驴。”父亲赶紧让儿子下来,自己骑着驴。又走一会儿,有人说:“这个父亲真狠心,居然让孩子走路,也不怕孩子累着。”父亲连忙让儿子也骑上驴,心想这回总算满足所有人的了。但又有人说:“两人都骑驴,还不把驴压死啊。”于是父子俩又下来,绑起驴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驴走。他们经过一座桥时,驴挣扎了一下,掉到河里淹死了。

[解读]人应该有主见,该听的`话要听,不该听的话就不要去理会,这样才不至于做错事。

[原文]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学不尚实行,马牛而襟裾。

[译文]喜欢学习的人就像禾苗一样,是有用之材;不爱学习的人就像野草一样,只能当柴烧。学习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马一样,依然改变不了基本性。

[故事]阮大铖学不尚行

明朝末年的阮大铖是著名的戏曲家,是诗歌的创作上也很在成就。但是,他十分虚荣,爱慕权势,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甘心和魏忠贤这种奸邪的人勾结在一起。后来,阮大铖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联合起来反对他,就辞官回家避风头。但是,他不甘心默默无闻,私下里对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说:“我还能好好儿地活着回来,那些人可不一定。”后来,魏忠贤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铖知道后很得意,就又开始勾结魏忠贤,为非作歹。然而,坏人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阮大铖后来投降了清朝,在随军出征的时候惨死在途中。

[解读]学习了书本上的做人的道理就要切实地去实行,我们要言行一致,做一个正起码的人。

[原文]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译文]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应当去求那些真正的男子汉;接济别人时,应当接济那些急需接济的人。干渴的时候,一滴水也像甘露一样甜美;酒醉之后,再添杯还不如不添。

[故事]宋太宗雪中送炭

宋太宗虽然是皇帝,但他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体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他想:“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说:“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解读]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

经典国学故事11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经典国学故事12

春秋时期,有个昏君荒淫无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赵宣子,为人忠诚,时时处处都在劝谏君主。

君主很不耐烦,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杀手想把赵宣子杀掉。

这个杀手叫锄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赵宣子的家。

这时赵宣子已经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儿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

杀手见了很感动,心想:“一个人平居时都毕恭毕敬,这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就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假如不杀他,又失信于君主,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

最后他不得已,就撞树自杀了。

故事点评:一个人的.威仪如理如法,竟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弟子规》中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穿着应该整齐,不要不伦不类。戴帽子也应该戴正,不要歪着斜着。一个人如果有涵养,从外在的仪容装束上可以体现出来。

经典国学故事13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知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经典国学故事14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智者对不同的人,所作的调教截然不同。就算他们犯的错误观点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样,但也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异。因此,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经典国学故事15

国学博大精深,如何让它实实在在的对学生产生影响,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上,上好国学课,讲好古诗,让国学扎根课堂。

《早发白帝城》是京版实验教材第6册第25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作者李白。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能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轻松简单地理解诗意,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体会诗的意境,而又不破坏古诗原有的美感和整体性,既注重学习方法,又能够学会语文基础知识,上一节扎实的课,是我这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一、课前做好功课。

为了实现我的想法,从课前准备我就开始动脑筋,受到国外教师做法的启发,我也尝试让学生去收集整理资料,从前我也让孩子收集资料,但仅仅是查阅,然后打在投影片上,请同学念念,但是这样的效果感觉不是很有效,学生大多是一见而过,在国外很多时候学生的作业就是查资料,因为要写出一篇像样的小论文小报告就要自己查阅分析资料,从中筛选有效信息,这个过程才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从中学生既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于是我提前四天请同学回家查阅资料,受条件所限,要求有网络的同学上网查阅,但不要打印稿,要自己动手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抄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提取你认为有效的信息,而没有网络的同学借助课外书去查,很多同学家里都有关于古诗的书籍,多多少少都会获取些有效信息。还做不到的同学可以请教家长,家长多数是80后,相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有用信息。查阅的资料最好是有关于诗的背景资料,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如:诗意。要求:汇报时不能念资料,只能用自己的话去说。第5天在班里进行反馈时,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初次尝试让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提取信息,有些同学已经做得很好了。孙宇同学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叙述了李白遭贬的过程,并且说出李白不畏权贵的个性,只是李白被贬原因有些不正确,我为其更正,为了查背景,他的妈妈和哥哥还进行了一番争论,根据他的理解他还画了一幅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张梦玉查到这首诗还叫《下江陵》并提问为什么是下江陵而不是去江陵,解决了原本我设计课上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同学都认真的进行了背景资料的查阅,节省了课上时间,直接进入体会阶段。今后遇到合适的课文还可以尝试这样的搜集资料。

二、入境尝试。

学古诗前,怎样让学生入情入境,是背诵古诗,还是背诵李白的曾经学过的古诗,经过思考我觉得都不是太满意,我想尝试课前谈话式的方法,找到既能够表现李白风格又与山水长江有关的诗歌,引导学生读,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受到熏陶,省去上课时的礼仪,不破坏学生学古诗的情绪。

三、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文的教学,都应该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和积累,让学生感知到语文的学科特点。这首诗生字不多,学生基本都认识,所以除了“啼”和“帝”随文对比教学以外,主要把识字部分的'重点放在认识多音字上。在对比“啼”时,渗透中国人运用语言的特点,对于不同动物的叫声用不同词汇,并且将积累古诗与之相结合。本课多音字较多,在学习过程中,重点从字义方面去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读这个发音,这样有利于理解诗意。对于“朝”的另一个音不好组词,要练习组词,“重”笔顺需要写写,“间”“还”“发”重视意思。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了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和含义,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积累。

“夸张”是常见的语文修辞手法之一,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从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怎样处理更容易,当然是学生自己有所发觉更好,利用“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出夸张的手法,在课上确实取得一定效果。

四、整体把握诗句,锻炼学生自主品味鉴赏诗。

学习古诗的一般流程学生已经知道,本节课想呈现出学生鉴赏的味道。我用两个问题:你能学懂哪里?你认为哪写得好?来贯穿课堂,学生经过预习比较好,有一定自学能力,因此可以大体把握诗意,哪写得好?学生可以感受到“千里”与“一日”的对比夸张写出诗人愉悦的心情。通过自己解释诗意,结合背景,学生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出李白急切的情绪,体会小舟行驶速度快,所以诗人用“轻舟”形容小舟,在在小组交流中许多孩子表达的都非常好。达到了自学自悟的目的。

五、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我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最后以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补充,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并且积累学习方法。

六、遗憾: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训练学生大胆想象的环节,在学习整首诗,体会意境之后,我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然后我范读,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我说:请同学们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把它画下来,你们想得越充分老师画的越好,然后我将白纸贴在黑板上,请同学睁开眼睛,当孩子们看到的是白纸时问:老师的画呢?生片刻沉思:在我们脑子里,老师想让我们想象。师: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学习才充满乐趣。这一环节我只能放在第三课时,有些遗憾。

总之,让国学扎扎实实的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就要运用好课上的时间,教会他们方法,让他们体会品味古诗的乐趣,让国学扎根。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