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范文 > 心理学 > 设计心理学15篇【精选】

设计心理学15篇【精选】

   来源:学问馆    阅读: 2.0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设计心理学1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专业学生应该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既懂医学业务、又会现代化管理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因此,此专业要求其学习管理学类的相关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即为其中之一。

设计心理学15篇【精选】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它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使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具有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作为研究主题的管理心理学,成为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讲授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起基础铺垫性作用。目前全国各类卫生管理专业均已开设这门课程。

1 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内容与实际培养需求相脱节

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容纳了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予以特别对待,将学科内容与卫生管理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点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有很多卫生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管理心理学,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卫生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突出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使得管理心理学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特色不突出,与实际培养的需求相脱节。

1.2 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亟待建设

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承担管理心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背景为心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牢固,但对管理学、卫生学、医学、医院管理学等领域涉猎不多。二是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学、卫生学、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由心理学、管理学等之外的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此类教师半路出家,学习几本教材之后就开始讲授管理心理学,问题更加突出。这三种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讲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处就是对卫生管理的对象——医学、卫生学等知识的缺乏,课程讲授中势必缺乏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阅历。

管理心理学开课历史不长,教材选择和建设比较落后,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从教材选择上看,开课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适用于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专业讲授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毕竟是针对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更没有概括和分析卫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针对性。从教材建设上看,现在还缺乏一部公认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使用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教材建设也较为落后。

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看,很少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管理心理学教师有不同的归属,有的归于管理学教研室,有的归心理学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或者基础医学院管理,这种不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会直接影响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使得此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或管理类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

1.3 教学模式与专业性质要求的实践性相脱离

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性、自主性都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与卫生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实践需求是脱离的。任何管理类专业,都要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也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多数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理解,而轻视使用理论来分析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性被忽略了,卫生管理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被忽略了。学与用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卫生管理领域的需求。

1.4 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时,必然会导致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充分开发其功能,没有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变成了可以翻页的、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板书,没有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未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答案的能力,使得学生惯于接受而惰于质疑,惯于记忆而惰于思考,最终只能形成单调、片面的知识,而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也正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伤和压制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与创新探讨

为了解决当前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的契机,从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如下几个在教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建议:

2.1 精选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贴近培养需求与目标

首先就是要根据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精选课程内容,形成与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学习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结合不是要改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系统,抛弃学科基础知识,而是在课程重点讲解、示例分析、案例选择等各个方面,更多选择贴近卫生管理实际的内容,侧重卫生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特色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更易于理解,从而更易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还要根据卫生管理实际的变化和卫生改革的推进,不断更新和替换教学内容,适时替换陈旧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修订和更新新兴知识、热点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

2.2 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教师融会贯通管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更是要包括卫生学、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的讲授教师一定要具备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讲授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加强课堂讲授知识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其次,要选择或者编写合适的卫生管理类专业专用的管理心理学教材。现在世面上已经有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卫生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可供教师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这类型教材还缺乏认可度,依然还缺乏一部公认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那么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就可以自行编写一本具有中国卫生管理特色的、适应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卫生管理类人才自学的教材,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材建设。

再次,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有条件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应该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有了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有利于教师专心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2.3 引入先进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能力建设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已有教学实践者提出了多种可以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予以探索和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

(2)情境主义教学模式。情境主义教学模式脱胎于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 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

以上列举的是两种以实践性和能力培养见长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转变灌输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实践性为基本培养目标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4 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创新、多用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1)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军事和医学等教学中,自20 世纪20 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教学中。④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做的举例子的活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内容真实、无虚构,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而且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或培训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了解一项特定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在于在学生自己探索怎样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这种学习是亲验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其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还能够获得沟通、说服及群体协调等宝贵的管理技巧。这种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且由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案例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其吸引力远大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精心挑选案例、精心设计讨论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充分开发其功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将一些适合进行动态演示的、画面感强的内容,设计成为动态演示的动画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以及视频资料,让原本死板、单调的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有条件的学校科研建设和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类知识,充分动手,实际演练,让知识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动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从而从多方面加深理解,锻炼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实际的工作机构、部门和单位,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这样得来的体验和感受,是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高低,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队伍的培养及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的现代化均息息相关,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社会和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及重视程度等。要想提高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设计心理学2

内容提要:目前教育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已经到了“无处不在”的程度,因此为学生安排和设置有效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中的心理环境又是学习环球瓣核心因素,心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业习所产生的影响,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关键词:网络 探究式学习 心理学习环境

武法提博士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一般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我们认为,非物质条件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环境,也可称为软环境,或精神环境,而物质条件一般是指物理环境,或称硬环境和物质环境。我们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学业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在现代学习化社会中,心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心理学习环境是第一位的,物理学习环境是第二位的,物理学习环境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必须通过心理学习环境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关注学生的物理需要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搭建网络化的物理学习环境容易,因为面对的是物,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心理学业习环境难,因为面对的是人。

近来,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网络技术的有效整合,已经初步地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性效果。网络探究式学习关键是探究,而非网络。实施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并不在于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其说网上的技术重要,不如说网下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是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关键,信息技术本身的教学意义是有限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单边参与不能自动地解决教与学的现实课题,也不能自动地产生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在此,“工夫在诗外”的内涵值得我们深思。另外,一系列的网络化学习活动必须在一个适合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心理环境之中运行,因此应该深入研究与人有关联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行为应该得到良好学习环境的有利支持, 这个学习环境就是我们要重点设计的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心理学习环境。

一、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从“教学环境”到“学习环境”

在此我们提出的二元化命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命题假设,而是要强调一种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学自身变革的`需要。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以教师为权威的理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往我们过于关注教学环境的建构而大大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过于关注教授者的环境需求而忽视了学习者的环境需求,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环境。我们认为,如果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应该包括由学生自己决定要做什么、自己拟订学习计划及自己确定学习进度等。

在实施网络探究式学习时,学习环境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墨迹为自主自立的学习,从单纯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变到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质量,从单一评价尺度到多元尺度评价从而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从封闭式学习转变到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学习,从学校中心的教学转变到终身学习。

二、设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环境

1.提供给学生充分自由运用的学习时间,激发学生发挥潜能

如果说教师的支持对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式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那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时间和对学习时间做适当的灵活性安排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了设计出发挥个性、激发潜能的学习环境,在平时、周末及假期中,不宜硬性规定家庭作业的数量,只应做原则性规范,使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想做的事情。另外,由于探究式学习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自主建立学习计划,确定研究主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时会发生变化,会出现中途变换主题中研究方法的情况,因此对预定时间的灵活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往基础教育的课时一般为45分钟,而且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不变的时间原则,不通适应网络探究式学习的需要,如果学生的活动是小组讨论学习,反复练习,实验,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等,那种硬性规定为45分钟或50分钟的课时就不适宜了。应该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适当采用15、25、75分钟等多种时段,灵活调整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很多网络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在课余时间里进行的。

2.设计学生自我负责的环境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主题大多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或是由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学生自由选择,并承诺完成时间,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自我负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以及主体能力。特别是在网络化学习的情境中,更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获得了自主和自律,必须同时接受要求和责任的约束,这一点以前我们强调得不够,只是一味追求自主、自律和全作,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网络责任的教育,学生并非只享受自主而不负责任。因此,网络化学习环境应该是以学生的自主与必要要求两个方面为重点。作为主体之后,学生能否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主体地位有效地自我发展,与其自身的主体能力有很大关系,没有主体能力就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学业生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如果学生提出了教师规定选择项目之外的替代方案,教师更应该鼓励和支持。

3.设计与社区共同学习、互相协调的学习环境

网络探究式学习可以突破传统学校的封闭式校园,打破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环境隔绝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融入社区,将社区的各类人员作为学习资源,从社区中收集大量探究性资料,作为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基础,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形成与社区共存共荣的态度,并转化为热爱社区以至更大范围的实际行动。

三、设计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学习环境

进行网络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从全球性视角思考问题并作出价值判断,以全球性全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学习环境。

1. 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拓展智慧技能的学习环境

网络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创新特性,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提高学生智慧技能的问题。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应该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个性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特殊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协和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应该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养成质疑习惯的心理学习环境。

2.设计开发共同生存的、具有多元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应该设计有利于学生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发挥文化多元性的环境,更应该设计超越文化差异而探究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理性和精神,这个环境应该可以提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作业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多文化共存社会的模式以及异文化之间碰撞的学习环境。学生所处的可以说是全球网络化时代,具有协调性、宽容性以及责任性等内涵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探究式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应用网络技术把学生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为他们创建有益地球和人类的共同体验学习的学习环境。

四、设计有利于网络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环境

1.促进学习目的的统一化和共识化

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统一的学业习目标体系。在让学生学到什么,培养学生什么等基本理念问题上,学校的教师之间必须达成共识,由此才能为学生建权一个和谐统一的心理学习环境,教师也能有效地实现相互支持,取长补短。例如学生主体性发展主要应该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这四个特性就应该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使之能够自觉地在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指导工作中贯彻这些理念,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个适合于探究式学习的心理环境中进行活动。

2.追求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关联

应该说,学生所学习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其明确的预期目标和内容,学生面对着不同的学科内容。如果学科之间依然不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壁垒,每个学科只考虑如何将本学科的知识内容系统、完整地教授给学生,很少有全面性、横断笥和综合性的教学,学生也就无法有效地获得统整的知识和能力,也就不利于展开探究式学习。一般而言,探究式学习不只是将知识的获得作为唯一目标,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教学和学习,问题则往往是综合性的,解决问题就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个学科的关联点,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3.建构教师合作指导机制

由于网络探究式学习一般多采用主题式学习方式,比较淡化学科的界限,强调分科教学变领域教学,因此应该对现行的以班级教师制为中心的教师指导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建立起一个教师协同合作的指导机制。传统学习环境中的很多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一作意识的形成,例如,教师单打独斗的工作已经形成,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尚未形成共识,有过创新进取行为但履遭挫折,少数教师心存安逸心态,教师之间人际关系淡漠,少数教师人格特性比较封闭,学校缺乏民主气氛,教师再说儿考核制度不健全等。我们认为教师的合作机制可以由三个主要步骤构成:一是共同构思探究主题,以共同理解原则和共同参与原则原则设计探究主题;二是进行合作实践活动;三是成功体验的交汉,应该增加目标实践体验的交汉机会,重视失败的体验,相互借鉴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协作教学的类型可分为五种,学科内协同合作,同年级协同合作,跨年级协同合作,各学科综合协同合作和主题式的协同合作。

4.扩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环境范围

信息化环境中的信息形态不人仅仅是电子化的,同时非电子化形态的信息对于问题解决学习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网络化探究式学习不仅需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以作探究之用,而且还应该从其它方面获取信息。学生应该与具有丰富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社会人士加强联系,与国际国内学校的广泛接触,从多方面挖掘探究主题、素材和活动内容,可以增进网络探究式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联系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另外,各种有效的社会设施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探究活动并不局限于校内,可以利用社区环境进行自然体验和社会体验。

5.鼓励教师和学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师生能够有效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是网络探究式学习的首要前提,否则就会出现只有探究式学习而不见网络的情况,这样就与我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不相符合。可以说,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应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与交汉,例如学生共同利用网络观察日食现象、调查世界各地酸雨情况,通过网络交换共享资料,讨论研究成果等。这里提到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往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往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会直接影响到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体会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转变观念,所谓先有实践体验,才会产生观念。信息技术的观念不会凭空产生,不使用信息技术就不会产生信息技术的观念。因此,应该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氛围。

6.合理使用同龄与混龄小组学习增进脑力激荡

网络探究式学习当然强调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但同时也特别重视个性之间的相经作用,强调相互之间的脑力激荡、经验分享、相互支持的过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打破班级的壁垒,形成更加丰富的心理学习环境。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各种学习主题,通过同龄或混龄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渐加深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年龄层的相互学习,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不生提出建议,你年级可以减少尝试错误的过程,效果往往优于同龄小组的学习。

7.为学生搭建主动发表意见与探究成果的舞台

学生在网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收集、处理和发表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发表学习成果又是网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环节。这里指的发表能力主要包括运用文字信息、非文字信息表达的能力,更应该包括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表达学习成果的能力。一般而言,学生比较擅长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而经较惧握口头或肢体表达,但是在网络探究式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灵活发挥多种表达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综合表达能力,它既需要学生的文字表达,也需要学生的将学习体验和感受以口头和肢体的形式表达,更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把学习成电子作品,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学习素材或学习结果整合起来,并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自评学习成果,拥有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对成长充满希望,更能增进人际关系的能力。

8.转变教学评价的标准

与接受式学习不同,网络探究式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态度和能力变化,而不是考试成绩或或分数评比,甚至可以扬弃量化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教师应该从学生活动或学习过程、报告书和电子作品、发表和讨论之中找出优点与不足,进行适当评价。网络探究式学习确实不能象一般学得以成绩进行量化评价,而比较适合于记述个人发展的内部评价,主要包括横向式个人内部评价和纵向式个人内部评价,注意记录和收集学生生探究过程的各种学习资料,如搜索过的网站,下载的各种资源,评价学生的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以及发表时使用的原稿、图表、照片、光盘、主页以及网络作品等,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档案评价。

参考文献

[1] 武法提 《基于Web页的学习环境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20xx.4

[2]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 20xx.12

[3] 李坤崇 《综合活动学习领域教材教法》 心理出版社 20xx.12

设计心理学3

1情感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情感化”设计是将情感的因素融入到环境中,使来到这个环境的人们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它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等元素的设计,加入了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尤其是现代设计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例如,家居环境能够体现主人的自身价值和品位素养,公共环境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

以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为例,巴洛克风格教堂的建造方针,意在匹敌甚至超越中世纪以前的文物古迹的建筑结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教会权力的象征,其始终具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吸纳所有的天主教徒,坚定他们的信仰,重新团结异教徒和他们的教会,将真正信仰之光照耀在非教徒的身上,让人们感受到宗教的神秘感、威严感、神圣感等。

2通过艺术心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分析

从人与环境的艺术设计角度来说,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都有一种舒适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校园中的轴线设计首先应确定的目标是,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宁静自然而优雅清新的自然生态空间。

根据我校实地调查分析,从学校校门到观书塘的区域,主要有喷泉、石碑、广场和升旗台,学生经常在这片区域进行娱乐活动。而现在的状况是,水池不太整洁、池底覆盖满了青苔显得不太雅观,与观书塘后广场没有呼应。观书塘处于我校中心地带,是区域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设施影响着整个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水域宽阔,无便捷性路径;广场石凳夏热冬凉没有遮挡物,几乎没有实用性;水域周围树木杂乱,没有供学生学习、休闲的地方;缺乏半私密空间的设施;传统的石柱围栏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观书塘后广场没有考虑晚上的照明效果,缺乏安全性;区域中间没有休息座椅、垃圾桶少;空间破碎,缺乏集会的大场地。同时,图书馆前广场几何化的形式感、现代感很强,各种材质的变化富有节奏感。但针对的人群需求的利用率较低;整个广场设计较为破碎,缺乏整体感;交通路线不够明确、便利;广场硬质铺装较多,过于生硬,特别是夏天,硬质铺装对阳光的反射,会让整个广场更加炎热;植物缺少层次变化,过于单一;广场上的大屏未尽其用,同时,整个广场也缺少人文内涵。

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基地位于湖南工业大学大门、图书馆中轴线,其受众主要是学生及老师。应增加更多的艺术气息、校园景观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学生在这里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作为大学生活的载体,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记忆青葱岁月,可以是我们对艺术最初的开始与碰撞。

这个方案以情感设计为重点,在满足校园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抓住师生之间的情感寄托,突出“一心一景”,“一景一忆”,在情感内容上突出“亦心亦忆”。方案的设计应在细节上打动师生的心,应抓住学校包装专业这一特色,让参与其中的师生能够对湖南工业大学留下美好的回忆。该方案是学校从进门到图书馆这条路线上的改造设计,主要服务人群是学生、老师和工作人员。首先,该设计要与现有环境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目标区域的缺点,为目标人群提供更方便的路径导向、防暑防寒的休息以及娱乐场所、安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该设计应主要以规整的布局为主,在水池广场以及部分观景区采用自然的布局,做到人工和原始生态相互结合,让人产生寄情于山水间的美好环境。

此方案设计主要分为四个区域:校训广场、观书塘、观书塘后广场和图书馆前广场。其中,重点体现情感的就是观书塘前的许愿池喷泉。世界上最著名的许愿池,是罗马的许愿池喷泉,它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风格的`杰作,拥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此方案中的许愿池,截取了罗马许愿池中的美好希望,希望每个投币的学生、老师或者其他人员能够再次回到学校来观赏。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希望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使其将来再回到学校,激励下一代的学生努力学习。

然后,是观书塘的情感设计。原来的观书塘本身有一个曲折的木质桥,很多学生喜欢在桥上给鱼儿喂食,桥的两头绿树成荫,是个观景的好地方。该方案保留了这个桥,还在观书塘中间位置增加了雕塑景观,是由包装盒拼接而成的雕塑,体现了学校以包装设计为重点学科的特点。观书塘后广场设计成了一个酒瓶形状,在两边分别设计了三条流通路径,方便学生通过。同时,增加了座位以让人休息,中间的广场采用比较平滑的地面铺装,可以让学生进行滑板、溜冰等娱乐活动。

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应该体现学校特色,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本学校的文化是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以及包装设计文化,城市的文化是火车头文化、炎帝文化等。“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是学校的校训,体现了对学生寄予的要求和期望,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3结语

环艺设计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能确立交往的范围和适当的人际距离,使人们的行为有据可依。将艺术心理学方法运用到环艺设计中,可以使人们更贴近环境,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凤凰空间.商业景观设计[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皮绍南(198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修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心理学4

色彩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魔力,会给人的感觉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色彩可以使人的时间感发生混淆,这是它的众多魔力之一。人看着红色,会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长,而看着蓝色则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短。请两个人做一个实验,让其中一人进入粉红色壁纸、深红色地毯的红色系房间,让另外一人进入蓝色壁纸、蓝色地毯的蓝色系房间。不给他们任何计时器,让他们凭感觉在一小时后从房间中出来。结果,在红色系房间中的人在40~50分钟后便出来了,而蓝色系房间中的'人在70~80分钟后还没有出来。有人说,这是因为红色的房间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感觉时间特别漫长。确实有这个原因,但也不尽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时间感会被周围的颜色扰乱。 ——

为什么包装纸箱多为浅褐色? ——

包装纸箱之所以多为浅褐色是因为它是利用再生纸制造而成的,保持了纸浆的原色。包装纸箱可以说是废物回收再利用中的佼佼者,八成以上的包装纸箱都会得到回收再利用。

然而,包装纸箱多用浅褐色的理由并不仅仅只有这一个。这和心理重量也有着紧密联系。最近,除了浅褐色之外,白色包装纸箱也多了起来。某些大型物流公司已经把自己的包装纸箱统一为白色。浅褐色可以使人感觉包装纸箱的重量比较轻,而相比之下,白色的就更轻了。使用包色纸箱包装货物,可以减轻搬运人员的心理负担。再有,白色看起来也比较整洁。

包装纸箱可以循环再利用,从而减少环境破坏,减轻环境的负担。不仅如此,浅色的包装纸箱还可以减轻我们的心理负但。

设计心理学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运用技术的力量创设环境来改善学习。以下是“环境设计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众多高校新校区建设,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工作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现代大学校园空间较之老校区无论是在校园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等具体空间的设计上,还是从校园整体规划的理念和模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能为师生在新的校园环境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每一个校园设计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就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呈现出整体性、自然性、人文历史性和综合性等多种发展趋势。

1.相关理论

1.1校园环境的意象与体验

意象指的是“对于曾经接触的过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校园意象则是在校园中不同使用者的行为与具体的校园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并在记忆中重现出某种场所的形象。这种具体的场所形象就可以称为“校园认知地图”。

1.2领域行为

与个人空间相对,领域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有明显的边界。领域性是指以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1.3场所与参与性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很显然场所不只是一个抽象的趣味概念而已。我们通常所指的场所一般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色彩等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从而体现出某种场所的本质。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重视校园意象营造

卡普兰对环境偏好模型组织研究的结果表明,场所中的景观要有易于辨识性。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随着众多大学新校区以及大学城的建成,其已经成为城市形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大学校园类似城市中的区域,两者都属于中等尺度环境。一方面,从功能性要求来看,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应明确,具有良好的方向感,使人能够清晰地辨识校园中不同场所的方位,便于人们选择最佳的路径。同时,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对于人文精神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失的。

2.2校园的中场所精神

景观设计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建筑更加注重内部空间的设计与使用相比,景观空间的边界划分则相对模糊,想准确地表达出对某个空间场所的感受有一定的困难。

现代大学无论是校园面积还是在校生数量都比之前有了很大增加,这就意味着师生在校园不同的场所环境下参与活动的机会大大提高。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常见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类。而这三类活动都会受到周边场所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作为校园活动的场所空间,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每天都要容纳不同的群体在其中进行多种活动,注重校园场所的环境质量,提升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校园中的场所具有真正的意义。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中独特的稻田景观正是这样一处具有良好景观效应的校园户外空间场所设计。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原有农业用地的良好种植条件,使用当地乡土植物作为基本的景观构成元素,随着季节交替,景观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变化。不仅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恰当的融合到校园的整体环境之中,激发了人们在其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沈阳建筑大学的师生根据季节变换组织插秧、收割等活动,并邀当地的中小学生参观稻田景观,充分体现了参与性在场所空间中的不可或缺。

2.3明确校园的使用人群

在大学校园中人的基本行为大致可分为:学习、研究、活动、生活四种类型,而产生这些行为对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与心理发展理论,需求层次欲高所涉及的社会环境欲广。而心理学家列文则指出,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其受到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具体功能性的使用更多是涉及到不同类型建筑的内部空间,而交往、运动则可能更多地使用户外空间。可见,空间影响着人的种种活动,并对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结语

现代大学校园空间结构组织日益复杂,校园景观设计也成为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营造出符合师生需要的校园环境无论是对于设计人员还是以后的使用者都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校园景观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校园环境对师生行为模式的影响,充分了解在不同环境、空间、场所中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从师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营造宜人的校园空间环境。

设计心理学6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了多个设计学科的交叉,包括平面设计、室内装潢、心理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以满足博物馆作为社会性公益场的性质。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涉及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受众群体在场景展示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比如,环境展示中的引导因素、参观者的从众心理、展品的空间摆放、视觉反差、光线明暗、立体空间布局造成的参观者心理感受的差异。

我国目前的博物馆数量有两千多个,这对于我国仅几百年的博物馆发展历程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起步,但还远远不够。以我国的庞大人口基数来换算,博物馆的数量明显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社会需求。在明显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可以以提高单独个体的展示质量来平衡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促使博物馆的观众心理学研究开始逐步发展。

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是从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出满足参观者真实需要的博物馆,这是博物馆设计理念的创新。人们发现对于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来说,审美疲劳等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人们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有着绝对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从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场馆参观展品开始进行跟踪研究,观察人们的普遍行为:人们停顿的地点,驻足的时间,表情的微反应,视觉盲区等表观反应,和以问卷调查,走访反馈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并总结归纳出一套博物馆观众行为理论。

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展览会,其更加注重对所展示物的文化属性的诠释。环境心理学是新兴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在人们对精神追求愈发提高的今天,将其应用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也是一种主流趋势。博物馆场馆内的背景声音、色调搭配、空间视觉、体感温度、路线引导、展品摆放顺序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于博物馆参观的体验,以及人们自身的属性,年龄、阅历、情感、性格等因素,也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值得分析的要点。

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主体对客体产生影响,客体对主体产生反馈,相互融合渗透。人类行为不会独立存在,与周遭环境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舒适休闲的咖啡厅伴随的是柔和轻快的音乐,这使人放松惬意,而在酒吧里嘈杂动感的音乐则能调动人们的心情,让人情绪高涨,这说明,背景对于整体气氛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对于周遭的体验受到以往生活经验的影响。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固有的深刻印象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橙色的暖色调,蓝色的冷色调都是基于人们以往的认知所产生的感受。而白色出现在医院里是冰冷的,充满负面情绪的,令人恐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白色也可以代表着光明和希望。设计师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观众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博物馆的交互性和体验性。战争类的历史纪念性博物馆,有时会采用一种时间轴的叙述性方式,或是由浅入深的情感体验顺序引领参观者,让其代入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身临其境地体验战争的悲惨和痛苦,深刻的感受历史的沉重,以此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一个安全距离,这是动物的领域性本能。在环境设计中,这是考量人们对空间安全度、舒适度、私密度、体验度的标准。一般来说,在大型的室内空间里,人们更倾向于在靠近邊缘的地方停留,脱离中间的人流,边缘可以产生依托感。物品摆放的疏密度,回廊的数量、角度,空间内的柱子、墙壁,都也可以让人产生这种依托感。

在公共事件中可以发现,人们倾向于盲目从众。如同领头羊和羊群的关系,发生紧急情况时,人们大多会不加思考的依凭直觉跟随领头的人,形成整体的人流流向。而且,人们在移动时,会有一种趋光性,即从相对较暗处,走向相对明亮处。在无人引领时,环境的指引作用便突显了出来。人类还具有社会适应性,这是也从众心理的表现。在剧院等公共场合,宽敞的大空间,庞大的压迫性气势下,人们会不自觉的安静下来,被空间环境所感染,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环境带来的心理暗示。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要顺应人类的行为模式,符合人们的感觉。多边形的空间带给人新颖现代的感觉,而规矩的方形则给人踏实的体验。设计师通过对光影的把控,空间的布局,颜色的衬托等等,以艺术性的方式从背景中渐渐渗透给参观者,对参观者进行引导,甚至是强迫性地灌输一个思维方式,将更多的隐藏信息传达给对方。所以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对展示品本身的`阐述,更多的是一些隐藏体验的传达。理解、思考、分析人类行为在环境中的发展模式,也是设计工作的重要一环。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不再是陈列展品,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体验。在信息时代,博物馆和网络信息相比,优势便是这种真实的信息交互。人们通过真实的视觉环境体验,思维与主题背景相交融,可以更好的思考体会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为了更好的体验,博物馆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多媒体化元素进去,提高受众的参与性,从多个角度满足人们的需求。用不同的技术型手段把情感附加到展品中去,也拉近了和参观者的距离,产生亲近感,能够更好的沉浸到博物馆的环境氛围中。

博物馆从最开始的从展品的角度出发,以展品为中心的展出方式,到如今,以受众为本,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的设计,这是从根本上的设计理念的改变,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改变,应当引起更多设计者的思考。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对展示场所的艺术性升华,也是对展品本身的艺术性表达。从心理层面向参观者传达信息,这也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大方向。

设计心理学7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显示屏呢?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

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设计心理学8

由于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因此在追究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追求。色彩设计能够对于大众的感官因素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色彩心理学和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提升,让艺术设计工作变得更加重要。艺术设计离不开色彩的引用和配合,实践环节中巧妙的进行色彩调节,发挥色彩搭配技巧,将其和心理学有效结合,才能够满足当下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需求。

1 色彩

早期的时候,色彩指源自自然界中的光,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物体表面光的发射。分析日光发现,其包括很多不可见以及可见波长的光,在日光的照射下,三棱镜会反射出不同波长的光线,直接体现出对应的色谱,人类眼睛能够直接看到的七种颜色,具体包括紫色、靛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生活环境中所能够直接性接触到的色彩受到色彩的色相以及色彩的亮度两个方面影响,色彩的亮度强弱关键在于日光的强度以及物体自身具备的反射能力,物体表面上接受到的光照如果较强,那么对应的色彩就较为明亮,如果接受的光照弱,那么亮度较差,光的类型对于色相产生影响,详细分析来说需要看物体反射出来的波长,可以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由于色彩的装点变得更加的`美观和多样化。

2 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关键内容是分析色彩对于人类心理造成的影响,经过科学的判定和分析处理,有效的控制和避免色彩对于人类产生的不利作用影响,缓解人类的心理冲击。每一个个体的性格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直接性的反馈出来,从颜色方面能够间接判定人的性格,具有大致的把握,未来想要加强研究水平需要关注色彩的角度。目前,色彩心理学已经逐渐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包括商家利用颜色搭配,提升产品的视觉效果,促进销售量的增长。很多的发达国家对于色彩心理学已经具有较为透彻的研究,欧美已经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色彩理论体系。此外色彩对于人类的情绪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好的色彩搭配和控制能带给不同主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医疗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人类自身主观体验不同,将色彩划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从色彩自身方面来说其不具备温度变化,冷暖区分主要是主体在和色彩发生接触后所产生的不同感受,例如常见的色彩反馈效果,出现大面积蓝色时容易联想到大海,带给主体清凉的感受,其被划分为冷色调中,橙色以及红色的出现,会让人类感觉到太阳以及火,具有暖的反馈,因此被划分为暖色调,此外冷暖色还会被明度的高低所影响,明度较高会给人一种冷的感受,低的明度让人感觉温暖舒适。一般状况下,艺术设计要根据气候的改变结合冷暖色的搭配,适当调整室内环境以及着装的颜色变化,最终让自身感觉到舒适。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背景作用影响下,色彩的冷暖感受具有不同体验。

3 色彩心理学和艺术设计的结合

公共环境设计环节中,通常会将室内的装饰和色彩有效搭配,例如很多的快餐店会大量的使用红色或橙色,提升人的温暖感受,此外由于很多的食物原材料是红色以及橙色,利用这两种色彩能够带给应用者良好的心理体验,让人的精神感觉愉悦放松,帮助吸引更多的人员;商品展示以及陈列方式的变化,会让销量发生改变,产品设计环节中会利用色彩影响进行搭配,选择最吸引消费者的搭配形式。办公环境中过多的应用白色空间,会加大人员的眼睛负荷,为解决该种状况可以应用冷色系的其余颜色代替。机械化作业的工厂内部如果没有任何颜色的装饰会给工人疲劳的感觉,工作效率降低同时容易引发事故,因此可以将墙壁改造成粉色;传统医院的墙壁大部分是白色,工作人员的服装大部分也是白色,这种颜色会让病人的心理压力增加,过去出现的白衣高血压状况正是色彩对于人类影响的最直接性体现,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医院将内部的墙壁粉刷成淡粉色或是奶油色,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色彩设计还会对于公共交通产生影响,交通信号灯的色彩能够直接性影响驾驶人员的判断性,结合光学的基本原理,红色光能够产生最长的波长,所以在应用中传播的距离最长,更加吸引人员的注意力,因此红色作为禁止通行的信号指示颜色,绿色和红色能够产生鲜明的对比,能够轻易的被人类眼睛所分辨出来,能够直接性的表达出信号意义。路面的颜色大部分为黑色或灰色,这是由于该颜色能够让驾驶人员感觉镇静,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长时间的处于该种颜色影响下,交通事故出现的概率增加,因此大城市中逐渐的增加彩色路面的比例,刺激开车人员的神经系统,提升注意力。车辆本体的颜色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蓝色和绿色属于后退色系,车辆行驶中会给人一种较远距离的感受,因此出现追尾的概率较高,红色、黄色提升行人以及其余驾驶人员的注意程度,特别是天气状况不良的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在夜间以及天气状况较差的时候,部分的弱势群体需要借助色彩优势,降低出现事故的概率。

商品的外部包装色彩直接决定最终的销售效果,大部分的人会被包装色彩所吸引,艺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并且利用心理原理。通常状况下,儿童偏爱靓丽的色彩,成年男性偏爱银色、藏青色、黑色,成年女性偏爱粉红色,因此大部分的化妆品应用粉色作为主体。食品包装中大多使用黄色、橙色、红色作为基调,因为这些颜色给人温暖的感觉,激发人的食欲。不同的包装设计环节中结合原料和食物,合理搭配后能够提升最终辨识程度;

总而言之,色彩直接性的给人视觉感受,进一步影响人类的心理活动,目前色彩心理学在设计以及生活中的应用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的应用其中的原理,结合人类多种感官实际体验,进行突破性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心理学9

花一个多星期空余时间读完这本书书中内容并非想象中那么易于理解部分理论不适用于国内的设计环境童鞋们可能很难完全将这些优秀的设计理念,贯彻至手头的设计工作中但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很有必要读的好书从事视觉设计的童鞋也大可翻一翻,开阔下设计思路摘录书中部分启发性的理论 ——归罪习惯——人习惯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人在找失败原因时,拥有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许还是错的,结果抱怨或嘉奖几乎脱离实际。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人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人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人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行动的结构——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后果。(行动本身包括: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可称之为“执行”和“评估”)现实生活中,想要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人类习惯对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于人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知识结构,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习惯建立心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人员应该向用户提供正确的模式的原因,。设计人员若没有提供,用户就有可能自己编出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模式。人的`行动包括七个阶段——确定目标;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评估行动结果。人并不总是思维慎密、讲究逻辑和道理的。目标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采取的行动有时只是对外界事件做出的反应。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人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只有当事情非常重要时,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减少了可选择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量)记忆的类别——记忆任意性信息;记忆相关联的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

识记材料如果有意义,符合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对其进行理解、解释和整合。一些规则和限制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将那些表面上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限制因素——物理结构、语意、文化和逻辑,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意识思维受到短时记忆的强烈制约,一次只能处理五六个信息条目。有意识记忆一次不可能储存15个毫无关联的条目,但若把这15个条目加以组织,形成某种结构,就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忆中。人利用这种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借助理解和解释,克服了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使储存在有意识记忆中的信息量激增。有时人会注意或担心很多事情,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有时人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情况出现明显异常时,人却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解释。如果遇到的新情况与过去的经历非常相似,人就会把原本罕见的事情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事。人对某件事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强迫性功能是一种外力限制因素,用户如果不执行某一项操作,就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很多好的设计都是在试制过程中逐步产生的:通过试用,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 这有点像在黑暗中爬山,也叫自然设计人能够感知自己的有意识思维和信念,但却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下意识思维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减弱,称为“选择性注意”。当人遇到问题时,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而把其他事情排除在注意力之外,这些其他事情可能是非常危险的,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这种现象标准化实际上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文化限制因素。例如,由于汽车的标准化,在你学会开一辆车以后,你就有理由相信自己不管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开什么样的车,都不会有问题。

设计心理学10

摘 要: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与教学研究者认为,环境设计必须建立于环境心理学基础之上,环境心理学原理知识为环境设计提供依据,使设计更加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院校更加重视《环境心理学》这门课程。而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本文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教学研究

1 环境心理学课程解读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因为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应该只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第二,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察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到底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论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并采用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过多,内容过繁。例如,某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开设在大二年级的秋季,36学时,3周,每周12节,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内容详细,教材内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论述,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集中,短时间大量灌输理论性内容,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排斥理论课。

第二,学生忽视理论课程。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类的理论课程可以无师自通,在实际设计中自然会考虑到;还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课程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大,甚至无用。因此,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课堂的上课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干脆埋头玩手机、睡觉等,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学风。

3 环境心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理解以及教学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内容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节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对课本里的章节进行打破与梳理,采用模板式教学,即相关内容整合分类,作为一个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简洁性等特点。例如,第六章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九章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第三章为环境认知,第八章为场所的评价意象,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教师讲授完一个内容知识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验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但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第二,从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环境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逻辑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就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例如,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加以分析与论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触类旁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体验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研究选题、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到深化设计等,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使学生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教师课堂付出的最好回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4 结语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者以积极的情绪、熟练的技术掌握和改进操作方法,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单调、紧张、焦虑等环境不适反应,在人―机信息传递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开展《环境心理学》课程研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社会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质量的提高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 易西多.环境艺术的多学科交叉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设计心理学11

一、我们研究色彩心理学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冷暖色”对心理的不同作用

这些颜色的不同,能够让人从心理上和情绪上都产生明显的差异。色环中,暖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红色,橘色;冷色中包括蓝色、绿色等,此外还有一些被称为中性色。我们看到暖色为主画面时,这些信号映射至心理,会产生温暖、安宁的感受,而看到冷色时,则会感觉清新、冷静。除冷暖色之外,色彩也会对心理产生其他的作用,比如让人产生距离感的“前进色”与“后退色”。即使位置相同,因由用色的差异也会让人产生一面向前,一面向后的视错觉。此外,色相,以及明度也会影响画面的“重量”,不同的颜色也会使一些具体的内容,在视觉上产生“膨胀”,有一些则会“缩小”。下面,我将用一些比较典型、经典的案例分析和说明招贴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对心理的影响。红色给人感觉热烈,奔放,它不仅给人积极的感受,而且还是中国人用来表达喜庆,欢乐的代表颜色,我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红”。

中国人如此喜欢在喜庆的时刻用红色来表达心情,不知是否也与她给人热烈感受有关。下面的这幅招贴作品是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它以红色作为基调色,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强烈的中国传统气息,而且能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而红色与其他颜色搭配时也可以表现出很强的颜色性格。下面这幅招贴就是这样用红色的色块与其他颜色的搭配来营造出活泼的氛围,政府和其“年轻人”的主题,而画面中的留白,也正好利用了白色给人更多意想空间的特点。黄色虽然也是一个明亮活泼的颜色,我们常用黄色来描述太阳,但是这样一个轻盈的颜色与庄严而又稳重的黑色相遇,则产生了很强的视觉冲突。人们正是利用这样一种视觉冲突给人以警示的作用。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警示牌常以这两种颜色相配合。下面这幅海报也是利用了这样的视觉特点,以诠释武器对人类的危害。蓝色给人感觉自然清新,表现在画面里也容易使内容显得干净而且有秩序,当降低蓝色的纯度和明度时,更能使画面的整体看起来更加温柔。配合以招贴中“大自然与音乐”的主题,能让人们瞬间进入到画面中去,静下心来,去感受自然,去聆听自然的声音。紫色给人感觉典雅、稳重,我们看到紫色便感受到夜幕的降临,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沉静。而有蓝色调倾向的紫色,仿佛被笼罩了一层忧郁。当人们看到这样的色彩基调的招贴作品,已经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情感投射,便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诠释的主题,地球的悲鸣声。上面这幅海报是著名的德国设计师兰堡的代表作之一,利用了简单的黑白色,制造出了黑暗与光明,我们一眼看去就能感受到书本能给人们带来的力量。而简单的用色,强烈的对比,不仅能够让人们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信息中去,给人明确的主次之分,同时互补色的对比,也很好地表达出黑暗之中对光明的向往与希望。同样也是基调色以黑白为主的招贴作品,下面这幅则利用了大量的留白给人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以简单的画面直截了当地向人们揭示它要传递的主题———言论自由。没有任何其他的颜色,画面给人感觉严肃,发人深省。

二、结语

毋庸置疑,色彩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甚至影响人们的情绪。能够有效地利用色彩的属性以及熟知色彩给人的心理暗示能够更好地诠释主题。设计师不仅要了解色彩本身的属性,更要勇敢地尝试,细致地观察色彩给人们心理感受产生的变化,从而设计出更多精彩、优秀的作品。

设计心理学12

摘要: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女性逐渐走向社会,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也是提供给女性的。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幼儿在成长到3~5岁阶段,就处于一个尴尬期,没有家长的看护,又没到入学的年龄,所以幼儿园就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重点分析幼儿园在户外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内容,以及设计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对幼儿心理状态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到幼儿的需求,以期能够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户外空间,为幼儿创造更加舒适的幼儿园生活环境。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启发

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幼儿园还需要在各个方面空间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结合孩子成长的需求,尽可能的设计出幼儿需要的活动场所,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幼儿娱乐和玩耍的户外空间。主要就是由于户外空间是幼儿在园中主要的娱乐场所,也是幼儿成长阶段非常需要的娱乐内容,所以幼儿园在针对户外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倍重视。因此本文结合儿童的心理学特点,重点分析幼儿园户外空间的设计,以期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娱乐场所。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具现阶段我国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孩子的幼儿期在3~6岁,这也处于幼儿成长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一般需要在幼儿园中学习。由此可见,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教育属于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幼儿园中户外空间,是幼儿园所有设施构成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儿园中主要的活动都在户外设施中进行。国外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接受户外游戏是最好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同时也有心理学家表示,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眼前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能够在基础上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园中优秀的户外设计能够为幼儿提供游戏的场地,这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园中户外空间的设计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儿童心理学进行设计

据调查和研究显示,幼儿园生活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儿童心理学主要就是针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揭示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还有心理状态以及思维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相关学者能够了解到幼儿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这样也能够对幼儿园的建设进行辅助,以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划分不同类型的游戏空间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分析儿童和游戏之间的关系上看,对于游戏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型:游戏可见,儿童在幼儿园中所玩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不同的游戏方式对于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还需要重点划分游戏的种类,分区域的为幼儿提供由此场地,这也是户外活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2、关注特殊儿童,给予关怀

很多幼儿园中都不可避免的会接收身体上存在残缺的幼儿,这样的幼儿不能够向别的孩子一样游戏和娱乐,同时很多孩子会对这一类特殊儿童出现排除的现象,导致特殊儿童无法融入到集体中。甚至有些肢体上存在残疾的幼儿也无法加入到一些游戏之中。所以幼儿园对于特殊儿童还需要给予更好的爱护,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走出阴影。由于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在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儿童的特点,加上比较丰富的色彩和声音,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神经,保证幼儿能够适当参与到游戏之中。

3、尊重丰富多彩的设计要素

心理学家任务,幼儿的感觉、听觉、注意力和记忆以及思维等在这一阶段会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但是各种感官的发展依然依赖的是幼儿的身体机能是否充分敞开,接受刺激。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给予幼儿丰富的环境,还需要遵循幼儿的兴趣。(1)利用植物造景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阶段,想要选择植物种类,还需要首先考虑生命力顽强,便于管理的物种,其次才是靠考虑到植物的功能。儿童对于形状奇特,色彩鲜明的植物会产生比较多的兴趣。因此在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如果选择了比较多的植物,会激发幼儿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幼儿在观察植物的形态之后,也能够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些都是力求为幼儿营造出色彩斑斓的世界,能够满足幼儿的天性和活动需求。(2)多使用游乐器械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但是幼儿阶段也是最短暂的,儿童的心灵和世界永远是最纯洁的圣地。所以幼儿所成长的环境也需要保证幼儿的纯净,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幼儿长久发展。因此机械在孩子的游戏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锻炼和发展幼儿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向幼儿提出最新的要求,并且保证幼儿的发展水平之间能够相互符合。只要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户外活动空间都能够在根本上推动幼儿的心理发展。但是如果户外活动仅仅限制在秋千和滑梯这种常见的娱乐设施中,幼儿很容易出现乏味的现象。因此在户外活动设计阶段,还需要尽量寻求具有挑战性和选择性的游戏器械,同时需要保证器械的安全性,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的内容能够看出,幼儿在幼儿园中生活的时间相对比较长,甚至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把幼儿长期放在幼儿园,所以幼儿园中的各项设施都和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能够看出,幼儿成长阶段对于户外娱乐设施的需求量非常大。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和玩耍,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要求也非常高。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能够看出,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更多的设计依然需要遵循人性化和科学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户外娱乐空间。因此经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给幼儿园的户外空间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怡,陆敏艳.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幼儿园设计研究——以杭州中泰中心幼儿园为例[J].华中建筑,20xx,07:57-60.

[2]王玮,王喆.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xx,01:9-18.

[3]刘素,齐彤,张妮妮.幼儿园户外游戏场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长春市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04:6-8.

[4]武昕.当谈论为孩子设计空间时,我们谈论的到底是什么?——儿童环境设计与心理学研究[J].住区,20xx,05:30-34.

设计心理学13

不知不觉,我们这学期的设计心理学已经上了一大半了,通过学习,自己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改变,原来认为设计是自己的事情,是一门非常激进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个性,现在发现设计的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人与物、人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理解其各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的一门理论课,是我们做设计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也能研究人们在设计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能够反应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通过对着门课的学习,我对设计和心理学的意义有了初步了解。

设计是与我们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学科,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和设计师是具有主观意识和自主思维的个体,都以不同的心理过程影响和决定设计。

从我们学习的专业来说,使用方式及文化内涵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要求,才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良好的市场效应;而设计师在创作中必然受其知识背景的影响,即使在同样的限制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创意,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消费者的心理,主要研究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对设计师而言,就是如何获得及有效的设计参数,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设计师的心理,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发展设计师的.技能和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过去从未有与此相关的专门研究,而我们所学的只是院校仅对学生进行纯技能的训练,没有积极主动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所以我认为还有些缺陷,不过这种学习却对以后的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设计心理学14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筑设计在满足本身的功能的要求之外,更趋于“人性化”的设计,人们“环境心理学”的重视日益增长,在各种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环境心理学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书馆设计 环境心理学

引言:

从建筑分类来看,除了我们每天必须居住的居住空间建筑外,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公共建筑,一个公共建筑的设计是否成功,主要看它各个功能分区的划分,与流线的设计,只要人们能够在这个空间内感觉到使用很方便,心理感觉很舒适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公共建筑。一般图书馆都是作为一个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是一所高校向社会以及其他学校交流的一个窗口。接下来我就从图书馆的各个设计方面结合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创造图书馆宜人的外部绿色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植物景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美丽的、令人愉悦的植物景观,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人们最求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单株植物拥有属于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以及季相变化美等。丛植、群植的植物能够通过不同的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之间的相互组合以及正确合理的尺度,搭配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与铺地的地形建筑物、小品等,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又可以为景观设计增添独有的色彩,能够使人在审美的同时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在图书馆周围的绿地中可以通过植物设计来达到上述要求。

植物设计能够很好的服务于人的私密生活空间,是创造人的私密空间的最好的自然因素。在考虑人对私密性空间的需求时。 建筑设计师并不一定就要设计一个彻底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分散排列的绿树或者布局合理的绿色植物屏障就能够很好的提供给人们一个私密空间。在完全由植物所营造的静谧空间中,读书、静坐、交谈等无疑是一件一位舒适享受的事,沉稳的特征、离心的理念,在性格上偏重于互相距离较小或不进行交流的特点。在这样的绿地中,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周围环境的刺激、保证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不受侵犯。因此,在植物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能够达到最佳的融合状态。

二、图书馆的内部绿化与美化设计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规划和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读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内部度过的。因此,图书馆内部的绿化设计便显得尤为的重要,用“图书馆像花园”这句话来形容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十分的贴切。设计师可以选择一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树木花种放置在图书馆中,比如吊兰、巴西木、铁树、虎尾兰和冷水花等,这些树木花种不但能够对污染性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净化,而且还可以形成为一种有效的制止图书馆内空气的污染的绿色屏障。

室内绿化已经成为现今现代图书馆环境设计中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需要——人们总是喜欢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大自然。使用未经雕琢的花木石水点缀在图书馆内外,能够使人感到更加的亲切。人们渴望能够创造一个宁静舒适、具有大自然情趣的学习环境,来调节自己紧张的情绪或学习氛围、缓解长时间处于户内的脑力劳动所带来的精神上的疲惫;绿色可以使用眼过度的人却得到最好的.调节,绿色植物始终陪伴着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不但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还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这是一种体现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的环境再创造。

根据各个图书馆设计风格的不同,图书馆的绿化与美化方式大致可以采用: 散点式方法:在数排书柜两端、尽头以及墙角的位置整齐或者错落有致的摆设花卉、树木;面式方法:将花坛或花台放置在室内:点式方法,在阅览桌、窗台、书柜上放置少量的盆栽花卉或者盆景;悬挂式方法:在藏书室的墙面、书架上悬挂吊兰、蕨类或藤本等植物,能够立即产生自然的过渡与连续感,能够起到将内外空间过渡与延伸的作用;中庭花园式方法:在有良好采光和通风条件的较大室内用植物、山石、水池构成可观赏、可信步、可休息的庭院,还可配上茶椅等设施。

三、设计合适的采光与照明

人类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视觉从外界获取的,环境照明对其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来说,图书馆首先应当提供给人们一个光照度合适的学习和阅读场所。自然光均匀、光质好、照度大而且节约能源,图书馆应该更多的利用自然光。如果自然采光在图书馆的设计过程中就能够打下基础的话,那么作为人工照明的灯具,则在室内设计中扮演着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人工照明的灯具能够营造出宁静、淡泊、幽雅、朴实和开阔的意境,烘托出热烈、浓郁、欢快和华丽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太阳光毕竟是一种不稳定的光源,它随着昼夜、气候和季节变化而变化,不能够随时利用。

传统的图书馆设计中,大多都将偏冷的日光灯用作图书馆的主要光源,其实适当的使用一些偏暖色调的白炽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够增加色光的对比,调节气氛。但是,一定要综合的考虑灯光配置,比如亮度、位置、角度以及灯光的质量的等等,防止眩光造成读者出现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等问题。图书馆阅览室通常都采用混合采光的方法,不但有人工照明又有自然采光,自然采光来自窗户或者是倒墙的玻璃钢采光带,人工照明的照度标准通常在300勒克斯以上,有的阅览室更适合暖色光源和冷色光源进行混合使用。将照度控制在在10勒克斯~103勒克斯范围内是最为经济有效的。照明心理学研究指出,最舒适、最适宜的照度平均值在20xx勒克斯左右。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光环境应该是舒适、愉快并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单纯的提高环境照度仅仅是量上的变化,而舒适的照明环境则是由照明质来决定的。

图书馆所用的灯具与大型办公室、甚至展厅等类似,从使用上大致可以分为局部强调性照明,除了用于整体的浏览外,颜色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心理学专家建议:阅览室、书库等场所是需要冷静思考与精神专一的地方,因此大部分的阅览室、书库都应当采用一些冷色调,比如白色或者灰色,尽可能的使用中性色彩,以保证工作或者阅读的高效率。符合规范、科学合理的指示标识,既能够从视觉上进行信息的迅速传递、帮助读者准确快捷的判断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图书馆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变成一种文化的体现。它使当今信息的时代节奏加快的特征更加明显。在整个图书馆内各功能区划分中,导向标识尤为重要,标识的位置、大小、多少以及字体、图形符号的形状和色彩在较远的距离内就能被读者清晰而准确地识别是必需的。这其中,需要考虑到人在行动中其视野能够迅速观察和接收信息、轻松愉快地辨别目标和方位的能力,这些都应科学地进行设计。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进入图书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整个图书馆的布局,以便能够迅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在哪一个区域,然后再从一排排的书架的导向牌中寻找到具体的位置。由此可见,读者对导向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导向牌的能见度、醒目性和规范化的则显得尤为重要。导向牌的形态应当尽可能的做到简洁明了和醒目大方、色彩方面越接近色轮上的原色或间色,而且要尽可能的降低用色数,视觉传达信息的效果就会更好。现在的图书馆导向牌,一般都采用绿底白字或是蓝底白字,这样比较容易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区分,白色扩张而醒目,蓝色、绿色和白色都是视觉中的耐久之色,特别是绿色,不易使人产生疲劳,频繁的使用效果会更为理想。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照明的情况以及背景亮度对字符粗细产生的影响。

结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环境心理学习图书馆布局的关系,能够将图书馆的功能发挥到最大的程度。近些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医学专家对图书馆环境色彩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图书馆的设计时,也要“对症下色”,根据不同的阅览室、不同书库、不同办公室,使用不同的色调。建筑设计师的创造性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调动人们的兴趣,开拓人们的想象,使其与建筑设计师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使建筑环境与人进行无时无刻的对话。

参考文献

[1]伍麟,郭金山。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

[2]李春。浅谈海南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功能设置方案[J]。河北科技图苑,20xx,20(1):26~28,72。

[3]邢玲。对我校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的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xx,20(1):29~31。

[4]周萍。现代图书馆室内空间气氛创造的因素[J]。河北科技图苑,20xx,20(3):10~12。

设计心理学15

摘要:本文就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建筑与人的心理关系为例,探讨了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应在建筑设计中遵循环境心理学手法,以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建筑设计;心理学;人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本文就以空间、光影、心理中的形象记忆为切入点对大教东4进行分析。

1空间的纠结体验——桌椅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而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感受大教东4的各种感官上,笔者表现出的是一种纠结的体验。一方面,圆滑木质的课桌在嗅觉和触觉上给人以舒适、适宜从事思考和伏案的笔头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窄长的桌面视觉体验,又给笔者一种不利于正常的上课作业活动的感觉。

具体而言,就是桌面的宽度不利于课本、笔记本、文具等上课必备工具的正常摆放,且每人间隔的宽度不利于字迹书写。为此,笔者对此桌面进行分析后了解到,其一,由于桌面长度较长,视觉对比显得宽度窄;其二,桌面采用连成一排而非个体的独立方式,给笔者一种私人领地受到侵占的感觉。故会有空间不利于正常上课作业的感觉。领域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条件而圈定一定范围的行为习惯,这里主要指在室内环境中学习不被干扰或妨碍的心理范围。

人类学家赫尔在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将人际距离进行区分。而根据实地考察了解到,相邻座位的人际距离在450mm之内,这样的人际距离给人领域受到侵占的心理感觉。而工作间正常作业的桌面宽度的尺度标准为400~500mm,大教东4的桌面设计也不符合其基本工作作业尺度。人的`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方向、知觉,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脑的生理机制,又常依靠环境的几种参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认识。空间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险峻、雅秀、旷奥、幽静,对人即客观主体具有感染激发的作用。人的心理时空存在冗长、偏重、闭塞、压抑、荒芜、轻蔑、灵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视错觉进行心理调整。落实到具体建议而言,笔者想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在主体人的眼中,物理空间是有限的,而视觉空间、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形有断而意相连。在距离远近上采用在座位安排上两人之间间隔一个空位,留下足够的空间便于上课正常的作业活动,达到扩大空间感、减少压抑感的效果。

与此同时,教学上则减少采用大教东4作为大课的上课场所选择。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向人们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使人在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增强流动感和空间滞留性。

在座位安排上,教室的师生座位安排如果是半弧形则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欲望,但现实中,讲台与学生的座位达到半弧形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现实条件,一方面,尽量摈弃后排的座位使用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讲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尽可能多的人为互动。

2光影体验——玻璃顶盖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光与影的体验和感受是直接和强烈的。对光影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但是其他知觉可以感受到视觉看不到的光线。为此,笔者查阅光影方面的资料了解到,人们为了能够清晰地思考,对光影的感知依赖天气的明暗变化和锐利的视觉。思考通常与空白的心智和非集中的视线结合在一起。没有变化的明亮光线,如同均质和没有变化的空间,它削弱了存在的体验,抹去了场所的感觉,使想象变得迟钝。

人的眼睛更适合微弱的光线,而非强烈的日光。在如今,光线似乎仅是数量问题,窗户也失去了中介和调节、关闭与开放、内部与外部、私人与公共、阴影与光线这种二元世界的重要作用。首先,除了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光线,皮肤也是感受阳光的重要器官,大教东4的玻璃顶盖设计在晴天直射下方座位,会使皮肤产生灼热的感觉。而福州的夏季又被冠以“四大火炉之首”,玻璃下方的座位成为教室的高温区。

就小环境而言,不利于正常的室内作业活动。其次,就利于眼睛的健康和适合思考的光线而言,大教东4教室中偏后方的玻璃顶盖设计,晴天有强烈的阳光照射,一方面光线不适合思考;另一方面,不利于眼睛的健康。最后,教室的窗户设计上,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更是剥夺了建筑的亲切和私密性,在没有窗帘遮挡的情况下,使得教室的环境给人一种“被迫生活在一种公共的环境中,本质上说就是我们被迫地离开了家园”的感觉。此设计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本质,忘记了人们需要暗光的事实,忽略了微光可以给予人安详的气氛。

对于光影设计得不合理的部分,建议改造顶盖的玻璃设计,即将玻璃换成不透光材质,解决阳光照射带来的不舒适感。另一方面,光源强烈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视觉的中心,会提升焦点和注意力。

3蓝色的形象记忆——环境颜色的不合理部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世界刺激的信息储存。其分为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其中,形象记忆是最普遍、通用的一种记忆形式。蓝色给人忧郁的感觉,而蓝白相间又唤起了笔者对医院的记忆。蓝白相间的病号服,白色的床单,蓝色口罩的医生,治疗室玻璃治疗室内的蓝色窗帘。

人们具有记忆和想象场所的内在能力。感知、记忆和想象不断地相互作用。而蓝色窗帘和医院相互联系的想象在笔者的脑海种则不断地交织,产生强烈的抗拒和不安全感,甚至可以回想起医院里牙科的味道。教室中的色彩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教学的活力,使环境更富于人情,避免了白墙黑板的冷漠感。

色彩作为一种环境语言,以一种信号的形态出现,对不同教室、不同场所的特征进行了表述。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教室环境的疏离感,色彩能够在复杂的教学空间中独辟蹊径,给学生提出现代教室的明确结构,从混乱的氛围中脱颖而出。

对此,笔者调查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了解到,教室大部分都是整齐划一的“工厂式灰色系”,而高等教育需要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工厂式灰色系”不免给人整齐划一,统一的心理暗示,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延伸。木质的黄色与浅绿色的搭配则可以满足冷静的思考,避免僵化的思维考量。因此,建议窗帘的颜色选择浅黄偏白的色系,而教室的墙壁刷成浅绿色。

4综合的知觉与整体的体验

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存在于建筑设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调查北区教学楼大教东4这一小环境,笔者感受到的是知觉体验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这种纠结的体验将建筑和空间作为一种动态的知觉,令笔者感受到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心理学细节是微小却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怀敏.人体工程应用与实训[M].东方出版中心,20xx.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3]陈喆.建筑伦理学[M].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4]道格拉斯山德图奇.哈佛大学人文建筑之旅[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

个人简历
简历模板
简历封面
自我介绍
自我鉴定
求职
自荐信
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