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节日 > 清明节 > 清明节习俗(通用15篇)

清明节习俗(通用15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2.4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清明节习俗1

四月,清明,几分阴冷,像是储蓄了好久,一瞬间,涌了上来。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没有一个是闲着的,都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祭奠死去的亲人们,比如扫墓、烧纸钱、上坟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好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清明前夕,家家户户忙个不停,准备好扫墓用的祭品。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家乡的清明,是淡淡的绿。门前,有点发蔫的墨绿色柳枝散发着轻轻的香气,枕边的艾草露出了嫩绿的脸颊,蔚蓝的天空里,游离于白云之间的风筝,似乎也是那样的绿。

清明节习俗(通用15篇)

于是,在这淡淡的飘动着的亦或是摇曳着的绿里,和着细细的雨丝,清明,悄然而至,一切都静了下来。“又是一年芳草绿”,伴随着春姑娘的脚步,清明节到了。这天,我和奶奶,爷爷,妈妈带上纸钱、供样、香等祭品,坐着爸爸的车向亲人的坟墓开去。一路上,我开心的边唱歌边摇头。伴着我的歌声,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我望了望田野,很是荒凉。但乡间小路上,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来的,回的络绎不绝。点起火堆,烧起香烛,处处弥漫着清明的气息。紧接着,奶奶开始请求祖先保佑大家一年里顺顺利利,大家都闭上眼睛,手里紧紧地握着一捆香,或是蜡烛。那些平时调皮的小孩,也分外安静,学着大家的样子。奶奶嘴里说了一串话后,大家把香整整齐齐地插在坟前,密密麻麻,没有了立足之地。香灰掉落在泥土上,一堆一堆的。不一会儿,坟前就插满了香和蜡烛,燃烧着,蜡一点点地顺着滑下,供板上,也撒满了香灰。我们一起烧纸钱、扫墓、给先人坟上填土,我还把自己亲手做的纸花一一插在了祖先的坟墓上,没过一会儿,我们就已经“凯旋归来”了。

回到家,我怀着好奇心,在互联网上查询了一下有关清明节的习俗,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知道了清明节的历史,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爷爷还告诉我,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扫墓、烧纸钱、上坟是我们这些晚辈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山上,萦绕着无尽的思念。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年复一年,寄予了人们对老一辈人的无限哀思和祝福,每逢这个时节,家乡的人们总是忙里忙外,不仅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更给予了对新一年的希望。家乡的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盼望着下一个清明节的到来……

清明节习俗2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阳历4月4-6日。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1]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xx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节日习俗

扫墓祭祖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植树

清明节植树[15]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16]。

农谚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相关禁忌

1、清明祭祀为何说“清明拜山”

此处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

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2、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它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清明扫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供品、财帛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财帛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彻供

4、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

这是不一定的,一般来说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前完成扫墓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5、怀孕的妇女能清明节去扫墓吗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扫墓活动。

6、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供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财帛。

7、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8、清明节早上为何要看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古玉更好),来作为化解。

清明节习俗3

1、在北方清明节吃什么

1.1、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1.2、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1.3、面花

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

2、北方清明有什么习俗

2.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2、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2.3、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3、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血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清明节如何养生

清明时期,饮食方面,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时令蔬菜。另外,清明节气中,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例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

清明节气中,不宜进食笋、鸡等。“动风升阳性发物”指易引动肝风,易升气升阳的发物,发物会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有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清明时节哪些生肖桃花旺

1、生肖鼠

生肖鼠对应地支子,也常说子鼠。在五行上属水。而20xx年清明时节的农历2月份是庚辰月,地支子是申子辰三合水局中的半合水局。也就是子辰半合水,这种相合不弱于地支的六合之力。此外也能够得到月干庚金的生助,五行上金生水。对属鼠的人而言是比较有利的。水也主感情姻缘,在这样的时节桃花运会比较好。自己的魅力也将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水也主财,可能财运方面属鼠的人也会有收获哦。

2、生肖猴

生肖猴对应地支申,在乙未羊年的庚辰月也是也与月支相合,处在申子辰三合局中,属于生墓半合局中的申辰拱水局。因为得水,加上今年红鸾入命,主喜事佳缘。在清明时节的辰月得到月支的帮助,桃花极旺。非常有利与发展婚恋。尤其是壬申年出生的属猴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得到异性亲睐。很多属猴的人可能将在这个时节有婚姻喜事。

3、生肖鸡

生肖鸡对应地支酉,月支辰属于十二地支中的辰酉暗合。可能很多属鸡的朋友在辰月被人暗恋,或者是遇到自己心动的人而悄悄喜欢。月支庚金属阳,酉金属阴,所谓异性相吸。属鸡人在清明时节的辰月桃花运好,自己的魅力也有提升,是一个容易喜欢上别人也容易被人喜欢的时节。

清明节习俗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美食,那就是青团。小小的青团制作起来却是个大工程

今年清明节,我想和妈妈一起做青团,说起做青团,可少不了一种重要材料——艾草。于是,我和妈妈拎上篮子去野地里摘艾草。艾草的叶子是青绿色的,像小小的枫叶,背面是银白色的,如同染上一层白色的霜。我摘了一棵艾草,放到鼻子边一闻,居然是臭臭的。我很纳闷:这么臭臭的植物居然能做出美味的青团?

回到家,我们先把艾草洗干净,放进沸水里,艾草慢慢把水染绿了,像一汪碧绿的湖水。奶奶把艾草捞出锅,挤干,放进榨汁机,榨成艾草糊。接着,奶奶把艾草糊慢慢地倒入雪白雪白的米粉中,雪白的米粉就慢慢地被染成了绿色的。接着,奶奶用力地将米粉揉啊揉啊,米粉就变成了一个碧绿的大胖粉团。随后,奶奶把大胖粉团分成了一个个的小剂子,又把小剂子揉成一个个小丸子。绿绿的小丸子就像一颗颗碧绿的大宝珠,漂亮极了。奶奶把一个小丸子递给我,我用两个大拇指在丸子上捏出了一个小坑,往里面塞满了香甜的豆沙馅。最后,我把口子封上,捏成了小花的形状,一个青团就做好了。弟弟也跑过来凑热闹,他竟把小丸子捏成了恐龙的形状,一个恐龙青团诞生了。我们边玩边做,捏出了各种各样的青团。奶奶看了,连忙制止:“要不得哦,祖宗看了都不敢吃了!”

完工后,奶奶把青团整齐地排列在粽叶上,放进蒸锅里。15分钟后,阵阵香味飘出来了,我和弟弟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刚出锅的青团香香软软,形状各异:有的扁得像树叶,有的圆滚滚的像刚打满气的皮球,有的像绿色的小花,还有的像可爱的小恐龙。

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了一口放在嘴巴里,豆沙的香甜与青团的软糯交织在一起,美味极了,好像整个春天都在嘴巴里蔓延开来。明天祭祖的时候,我想请我家的先人们来尝一尝我做的清明美食,以表达我们对过世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喜欢做青团,也喜欢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5

海南清明节习俗:踏青、放风筝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也是海口人的清明习俗,或在田野游玩,或在郊外放风,感受乡野气息。“还没放假我就策划好了,一家人一起郊外踏青去。”上班族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平常工作忙,有时周末还要加班,这次要借着清明小长假的机会,带上孩子一起去乡村游玩,“一家人围坐在草地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聊着天,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想想都觉得很棒。”

清明放风筝的习俗由来已久。据称,古人会在清明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是清明的习俗,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带上家人出来放风筝,大家都乐在其中。”市民王先生笑着告诉记者,“中国有句古话叫‘鸢着长寿’,经常放风筝还有利于长寿。”

海南清明节习俗:“饭珍”五花肉都不能少

“每到清明,我们一家人就要回老家祭祖,妈妈一大早就会起来准备祭祖的食物,这一餐的搭配就是‘饭珍’和五花肉,香喷喷的‘饭珍’加上可口的五花肉,总是让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腻,”市民叶小姐说道。

叶小姐口中的“饭珍”,指的是饭团。老一辈的海口人对清明节饭团有着难以舍弃的情结,他们认为饭团象征着“圆满富足,合家团圆”。“米饭刚出锅,还正冒着热气,妈妈就会拿勺子舀出一些饭放在手掌上,然后用双手熟练地裹饭团。”叶小姐说,饭团越圆,就意味着家里越“团圆”,“妈妈的手经常让饭烫得通红,一些白雾还从她的手心里飘散,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除了饭团,海口人扫墓祭祖时还会带上五花肉,富足的家庭还会准备一只烤乳猪。“因为过去贫苦的年代,一块五花肉是贫苦人家对美食的最高定义,于是到了清明,很多人一定用这道‘最高规格’的五花肉供奉给祖先,祈求家族世世代代富足美满,”

海南清明节习俗:添土上坟,扫墓祭祖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海南各地过清明习俗:

海南人过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内容,但因为海南本身是一座移民岛,来自大陆各地的民风习俗在这里互相渗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部分地区清明习俗也略有不同。

而西部地区,如儋州等地,过清明时以人多为荣,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终日生活在船上的渔民,在清明时节,往往会在船头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护风调雨顺,后辈平安。

东部地区:文昌、琼海等地一些村庄,一般不在清明节扫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扫墓。在给先辈烧香时,最为讲究的还要属海口府城地区,先长辈后晚辈,辈分顺序是不能搞乱的。

清明节习俗6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清明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我们小伙伴的欢乐活动,荡秋千,放风筝。大家在一片宽阔的空地上,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共同把风筝送上蔚蓝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飞欢乐,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清明节习俗7

清明节的习俗就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就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这就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就是儿童所喜爱。

鞠就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就是用足去踢球。这就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就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就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就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清明节习俗8

我们在家里准备了酒、点心,然后又去鲜花店买了菊花和百合,我们本来想买10支菊花,可鲜花店的阿姨告诉我们说:“给去世的人买菊花要买单数,不能买双数”。所以我们就买了9支菊花,这下我又学到了一个小知识。我们买完花以后,爸爸就开车带着我们出发了。我们在车上一路上看见了很多拿着鲜花的人,这些人大概也是去扫墓的,他们的神情都很严肃,可能也都在思念自己的亲人。

我们挺顺利的来到了福田公墓。福田公墓的环境特别好,绿树成荫,松柏环绕,鲜花盛开。我想,让去世的人在这里安息吧!

一进门,发现扫墓的人非常多,人们都带着悲伤的心情来到了墓地,祭奠他们的亲人!我和爸爸、妈妈来看我的爷爷、奶奶。

很快我们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墓碑前,爸爸先用干干净净的毛巾认认真真地擦起了墓碑,擦干净墓碑后,我和爸爸一起把鲜花、酒和点心放在了爷爷、奶奶的墓碑前,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给爷爷、奶奶三鞠躬,爸爸、妈妈和我都哭了。我们还在爷爷、奶奶的墓碑前洒了菊花瓣,让鲜花陪伴我亲爱的爷爷、奶奶。扫完墓,我哭着离开了福田公墓。

今天我过得特别有意义,清明节让我明白了: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奶奶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每年的清明节在4月4日到5日之间。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24节气之一。表示春天来临的节气。关于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和常识哩!荡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人们还在流传着这个习俗。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

每逢清明节时,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扫墓。清明扫墓,其习俗来由来已久。扫墓是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和故人,也是对亲人和故人的思念。虽然他们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他们生前的经历在我们脑海中仍然清晰可见。这份思念是永恒而深刻的。插柳。据说,清明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至今,被人们流传了下来。射柳。射柳是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也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据明朝人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采茶。采茶是南方人的一种清明节习俗。清明时节,南方天气转暖,正是采茶的好季节。我国西湖的龙井至今闻名天下。

古人有许多赞美清明节的诗句,比如张继的那首《清明》: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看了上面的清明节习俗和那些有趣的活动后,大家一定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但,有关清明节的习俗和传说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了解掌握。

清明节习俗9

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活动,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里,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也记载了唐朝时,宫中于清明节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一般认为古人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

正如前文所言,清明节之所以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就是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有人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也有说在清明前两日。可能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

历史上,唐以前重寒食,宋以后重清明。寒食节时,家家要禁烟火,只能吃预先做好的冷熟食。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功成隐退、抱树焚身的晋文公重臣介子推。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时间,而一连三天只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既然寒食节禁火却不禁酒,喝酒暖身之举就流传开来。

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而唐代也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寒食饮酒诗,赵嘏写“相劝一杯寒食酒”,张祎写“野寺一倾寒食酒”……,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而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习俗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扫墓、踏青、郊游这些活动,至今仍被人们重视。而且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对先祖的缅怀和祭奠,还是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享受,饮酒,不管在野外或是家里抑或是酒家,依然是少不了的。

清明节习俗1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讲着讲着,清明节变悄悄的来到了我身边,我们家便可以一年一度的春游了。

微风拂面,暖和的阳光格外的灿烂,看,旁边的桃花开了,一片片花瓣漫天飞舞,忽高忽低,它们的身子是那样的轻,我只要轻轻一吹它就可以翻上二十来个跟头,不管那些桃花会飞到哪里,那一定是个美丽的地方,瞧,一根根小草争先恐后的钻出地面,一棵棵小花争奇斗艳,一棵棵小树抽出嫩叶,一团团白云悠闲的散步,一簇簇油菜花美丽金黄,一片片麦田望不到边,哈,一只只去南方旅游的燕子成群结队的飞了回来,小鸟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尽情的歌唱。”那个像马,这个像人。“我看着弟弟手指的方向,哦,原来是白云,别说那朵白云还真像一匹马飞奔在辽阔的天空上,这春天一切都是美丽的。

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呀,它给大地上了春的地毯让我们无忧无虑的游戏,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时快乐的,春天是神奇的,不知不觉的便到了下午,白云更大了,就像压在我头上一样,太阳更红了,染红了半边天,又过了一会,妈妈招呼我们回家,一轮红日悬挂在天空中,慢慢向西边下落,白云不在白了它们变成了红云像漩涡一样围绕着太阳。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百鸟争鸣,鲜花齐放的季节里,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清明节习俗11

上坟祭祖时,人们应将酒,水果,纸钱和其他物品带到墓地,在亲人的坟墓前摆好供品,然后焚烧纸币,为墓地种植新的植物,添上新的土壤,之后鞠躬或叩头朝拜,仪式结束后可在附近野餐或直接回家。虽然这是一个代表思念的节日,但大家互相鼓励,场景还是很温馨的。唐代诗人唐牧的诗《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上坟祭祖的由来

比较早的可追溯至先秦,那时已有设坛祭墓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坟前祭拜。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寒食墓祭”的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也是清明节扫墓来历,从此一直传承下来直到今天。

清明节习俗12

清明习俗和清明古诗清明又叫寒食节,在那天不准用火,为了保护身体,要做些体育运动。

放风筝也是其中之一,人们把风筝放上天空,祝愿梦想成真。

荡秋千在,这是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及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而改为秋千。古时候的秋千用树桠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清明古诗: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暮青青万项田,诚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节习俗13

清明节前一天为什么不能上坟

清明节即将到来,清明节上坟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清明节上坟有什么讲究呢?

从时间上讲,民间流传着前三后四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到后四天上坟都是可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工作事业较忙的人为自己找的借口。

传说清明节阴间要开大会,没有子孙的人不能参加。参加大会的人必须举着子孙送的旗子才能入场。因此,现在清明上坟时,人们都在已故先祖的坟上插上纸剪的旗子。所以,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应该在清明节之前,而不应该在清明节之后。

清明节当天上坟可以么?可以。但应该早一点,通常应该在早上8点钟之前。不然就失去意义了。

清明节的前一天上坟还有一种说法。这一天有人称寒食节。最好也不要在这一天上坟。

清明节上坟是一种祭奠先祖体现孝心的很好的形式。平时很少去祖先的坟上,借清明节去看一看,在坟头上加点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补一补,的确是件好事情。

但是清明上坟可不要乱动,不能把那些东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齐的石头扔掉,换成漂亮整齐的石块。总的原则是不要乱动,只加不减。就是不要轻易乱动祖坟,泥土和石头只增加不要减掉。不好看不整齐的石头可以在其外面再加一层将其包住。

还有一点,将祖坟修得金碧辉煌并不是件好事情。很多兴旺的家庭因此败落下来。

上坟是有禁忌的。

第一,下午之前去上坟,因为那个时候还属于六阳时,阳气比较足,不容易在分地被一些阴性的东西骚扰到

第二,不要随意吃肉、大蒜等味道大的食物,这些东西比较腥气,传统上都归为荤菜。一般祭祖的时候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重,都应该戒食一日

第三,衣着不要太过鲜艳!一些女孩子穿着大红、大紫的衣服去上坟,或者穿着太暴露。有一种可能是惹怒自己的祖先,还有一种就是撩起别人祖宗对你的兴趣。我就曾经遇到过一名女孩子,因为某年清明时候穿着大红的风衣去拜山,最后出现很多不适症状的情况。

第四,在坟地不要随意乱走、乱跨。尤其是一些男同胞,表面上胆子比谁都大,也丝毫不讲究尊敬与否,在别人的坟头上跨来跨去。有一些人因为这种乱跨,导致那一年好几个月都触霉头,生意惨淡。这种例子很多,有机会可以单独开个帖子来讲。

第五,绝对不要在青壮年的坟前逗留、叹息! 他们的早夭固然很可惜,但是他们由于似得太早,或多或少都带着怨气。而青年的死亡中,相当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和感情有瓜葛,你如果在他们的坟前逗留、叹息,他们对你产生的感情、怨恨乃至羡慕嫉妒恨,甚至半夜来敲你的门,都是你自己惹的。切忌不要随意叹息,有话留在心里比说出来更好。

第六,吐痰、大小便,不可大意。一些人吐痰吐习惯了,一不小心就吐到了别人的坟前。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道理一样,或许你只是一个习惯,但对方或许会觉得你这是在挑衅,尾随你而行,那就大为不妙。大小便则不用说,虽然很多农田、山林就是个天然厕所,但是没有轮到你上,不该你拉的时候你就是得憋着。而且,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们很多所谓被鬼上身的现象的入口,就是我们的阴窍。在清明节的时候,你胆敢菊花外露简直是自寻死路,没有鬼跟着你也有山精野怪跟着你,切忌切忌。

此外,可能有一些朋友对拜山的业务不了解,不清楚如何处理那些祭品。祭品是可以带回家吃掉的,但仅限于自己家的人,传统上是没有把祭品分给别人的习惯。但所有的祭品,都应该在自家的灶台上拜访一个小时,以免吃下去对自己有害。

清明节习俗14

(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二)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三)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四)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五)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六)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江苏清明节风俗

清明时节,江苏各地普遍有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吃青团的习俗,但除此之外,江苏十三市也各有自己的清明传统,存在着不同的侧重与差异。

南京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炒螺蛳,是一道南京风味的河鲜菜品。炒螺蛳一炒一大盘,有用手和牙签唆着吃的,也有直接用螺蛳肉炒菜吃的,比如韭菜炒螺蛳,都是清明时节最时髦的菜。

在南京清明时节,还有一道鲜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汤”。南京人把河蚌叫“歪歪”,爆火将姜、葱、咸肉或火腿肉、豆腐、歪歪下锅,熬成浓汤,味道异常鲜美。

无锡

无锡每到清明节,几样吃的是“老无锡”会惦记的,比如大蒜炒马兰,老一辈说吃了会眼目清亮。

徐州

徐州俗谚:“二月清明榆不老,三月清明老了榆”,徐州习俗,清明时爱吃“蒸榆钱”。除榆钱子外,清明时亦可多采些野菜如地枣苗、老鸹嘴、荠菜等蒸食。同样是这些野菜,可以剁碎了与面和成青色菜团子,蒸、煮均宜,也可以蒸过后再烧成菜吃。

常州

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

苏州

不仅吃青团,苏州人还要吃焐熟藕、螺蛳、燕来笋等特色食物。此外,吴地百姓还喜欢在清明这一天进行荡秋千、拔河、蹴鞠等活动。也是因为天气渐暖,到了可以甩掉裹着的冬衣,放肆活动筋骨的时候了。

柳枝,古人认为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不过苏州人更觉得,清明戴柳,是为了留住青春,拥有更多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的日子。风筝,苏州人叫鹞子,故而,清明放鹞子其实是清明断鹞。吴语“鹞”谐“妖”,断鹞也有祛妖祛病的意思。

南通

南通习俗是用青蒿叶制作“青团”。从惊蛰到清明时节,采其嫩叶茎,捣烂和米粉制成青蒿团,既可防病治病也是一道美味时令食品。

窨糕也是是南通传统节令美食,是指每年从惊蛰至立夏供应近两个月,过了立夏市场上就没得供应了。吃的时候当地人习惯把窨糕竖起来吃,这样就不怕流动豆沙馅漏出来。

南通人到了春天还有吃杨柳摊饼的习俗。多是约定俗成为清明节前后,但是一般惊蛰之后,柳树抽出嫩芽就可以做这道独具风味的美食了。这道热食,口味带涩,却有着清香,不是本地人多是吃不惯的。

清明节的注意事项

不适合去扫墓的人

(一)三岁以下的小孩不合适。有一种说法是7岁以下的孩子不合适,但其实从命理角度上去看,3岁的更不合适,因为不管从中国的宗教还是国外前世今生理论,都提及3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看到另一个世界。从科学角度上来讲,3岁以内的孩子容易因为扫墓现场的各种条件限制不好携带,外出到一个相对污染比较厉害的地方也容易让孩子生病,也就是不建议带去了,哺乳期的妈妈就更别带自己婴幼儿去了。

(二)孕妇不合适。且不说舟车劳顿,山路崎岖、祭祀场所各种烟灰影响,在很多地方扫墓有放爆竹的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到孕妇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从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适去见这些死去的人的,因为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妇必须去,那就得用红布将肚子包上一包。但还是强烈建议不要去。

(三)刚动手术的人不合适。体弱是主要因素。民间传说,刚动手术的人要是去了坟场,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术伤元气,元气弱的时候,邪气也就特别容易入侵,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刚动手术的人还是不要去扫墓的好。 .

(四)印堂发暗或眼窝发青发黑的人不合适。印堂发暗和眼窝发青发黑的人处于一个很晦气的时期,扫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坟墓规则不会是一个很独立的地方,而是要经过不少其他家的坟墓。晦气临门更不合适去穿越阴气扎堆的地方。

(五)重病患者不合适。这个扫墓可不是一个锻炼的行为,大部分坟墓都离住的地方比较远,大部分坟墓还都要走一段路。重病患者需要的是调养生息,不能过度操劳,免疫力低下,身体阴虚,心神漂浮,易遭各种邪气。

清明节习俗15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其间有若干有趣的风俗习惯。

“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传统“行清”的讲究传统祭品四大件

现在的祭品五花八门,但是传统的“行清”,准备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金猪、甘蔗、苹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

太公分猪肉

“行清”通常会买一只烧猪,拜祭后,分成各家一大块,猪头猪肉都会搭配均匀,不论贫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分猪肉有一个名堂,那就叫做“祖宗是不管本族人贫富大小,都会平均分配给大家,并没偏心”。

清明荞菜

祭祀完了,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元旦
腊八节
除夕
春节
新年
祭灶节
情人节
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