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校园 > 观后感 > 心理学读书心得(合集14篇)

心理学读书心得(合集14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1.3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学读书心得(合集14篇)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2

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近现实生活,实在的很,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再加上翻译通俗易懂,毫无生搬硬套之感,可以说它是一本好书。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在一些章节里还专门设计一些练习题、自测题供读者思考,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在本书18页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这了点。

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我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给读者呈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

命运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相信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虽然很多事情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但我们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3

《外遇心理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简尼丝·斯普林根据多年来处理外遇问题的临床经验写成的心理指导书!书中关照了受伤方与出轨方的情绪反应,探讨了双方抉择时的种种疑虑和恐惧,也为有意破镜重圆的夫妻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柏拉图说:“爱是射向无限的光,是经过20年的.共同生活之后消失在癍疹鼻子和佝偻四肢上的光。”然而,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用20年去领悟爱的真谛?爱情如同惊涛拍岸,而婚姻,却如退了潮的大海,只剩下平淡与现实。当诱惑与欲望伸展着妩媚的藤蔓,人们会打着爱情的幌子,去追逐平淡婚姻之外的情和性。于是,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原本美满的家庭遭遇破坏,而新的爱情却没有如同想象中复苏。在外遇这场三个人的战争里,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当短暂的刺激过后,剩下的只有困窘和无奈:是忽视彼此的累累伤痕,以亲情的名义继续生活在一起?是学会宽恕,坚强面对,治愈痛苦与悲伤,再续前缘共同寻找真爱?是潇洒离开,抛弃责任和义务,一切从新开始?

或许,一切都可以从此书中找到答案。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4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这门学科现有的发现和成果做了一个介绍和总结,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

比如,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矫正的,儿童每天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能够从儿童期的行为预测长大后的智力吗,等等。儿童心理学的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的家长,都会发现儿童心理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

儿童令人着迷,儿童非常重要。这两个非常的理由使我们想对儿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儿童令人着迷是因为他们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儿童令人着迷还因为儿童期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

观察新生儿长大成幼儿,再一步步长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少年、青年,试图解释这些变化中暗藏的各种机制,这不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满足感情上的需要。早期经验对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响吗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遗传因素塑造的为什么一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早地获得语言能力离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吗哪怕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奇心,我们也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抚养和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样带大和教育下一代。这样,又有许多问题产生了。

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呢有哪些冒险的因素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击性是预示着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个危险信号吗儿童能够弥补回失去的重要经历吗比如应该在婴儿期和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经历,比如在上学前要接触很多读物的经历。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儿童的养育者有意义,对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义,使他们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政策。儿童心理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客观研究建立起一个能够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的信息基地。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儿童发展本质的事实性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些看法。

尽管儿童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左右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一本书里要将它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要对现有的发现做一个总结,着重介绍近些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对儿童心理学的本质及其成就做一说明。

全书分为:

1、认识儿童

2、儿童的本质

3、人生之初

4、建立关系

5、情绪发展

6、作为科学家的儿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7、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8、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

9、运用语言

10、走向成年

我一直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通常引起儿童发展各异的因素其实都和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有很密切的关系,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

而全书对于儿童教育并没有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建议,只可作为更加了解儿童的专业背景书籍来读。对我的主要启发是:

1、儿童心理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先天论、刻板理论都不足取。不要轻易给自己的孩子定性定型,因为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强的。

2、安全保障、必要时提供帮助、在具体事例中提供经验、以身作则,除此之外相信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

3、孩子的心是永远操不完的,家长有两种态度要不得:一种是事事操心、处处焦虑,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常常患得患失,觉得自己牺牲和付出那么多,外界包括孩子都不理解、不合作,满腹委屈不平抱怨;一种是总是自私地抽离,觉得养育教育孩子更多是对方或爷爷奶奶辈的事情,自己不管不顾或者只是无奈地做一些最基本的抚养工作。

4、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天使,不论他/她的来到是多么得偶然。他/她的性别、性情、身高、相貌都是那么偶然的唯一。他/她是你生命的又一个起点,你只能付出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努力去陪伴她们成长,同时祝福她们,也祝福你自己。

5、是否做到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试金石是:孩子懂事之后对你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考察。他/她是否真心爱你、疼你、欣赏你、感谢你,庆幸有你。

6、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天赋,但是在你的帮助和努力下,他/她都能成长为最的自己!养育儿童的不同方式、

举个例子:

来看一些例子来证明每个社会都有着各自“正确”的抚养儿童的方式。

书中提到观察一位西方母亲,她的孩子坐在她的膝上,你可以看到两个人之间的联系是如何的密切。母亲通过拥抱、微笑、摇动、唱歌和谈话来努力培养一种充满感情的交流,并确保她是婴儿注意力的焦点。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卡鲁里母亲和她们的孩子。卡鲁里人是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的一个小社会,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很不一样。婴儿不是被当做一对一交流的伙伴,双方并不会长时间对视,相反,母亲抱着孩子是会让他面朝外以便孩子可以看到所处的社会群体其他成员,同时也能够被他人所看到。另外母亲很少直接和她们的孩子谈话,多数时候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与婴儿说话,而母亲则大声地“代替”婴儿回答。这样从开始婴儿就处在多方交流的过程中。这样养育婴儿的原因可以从卡鲁里人的日常生活安排中看出:社区由60~90人组成,所有人一起住在没有任何墙间隔的大房间里,我们所熟知的母亲一婴儿的共同体和家庭在这里没有了它的意义,从很小开始人们就意识到社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因而也就有了母亲抱着孩子面朝外而不是朝向自己,也就没有了太多的一对一的交流。任何其他的方式都会被看做是“不正常”,对儿童的发展不利。

在肯尼亚的盖斯人当中,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或降低婴儿在

一对一的交流中过于兴奋,也就是说,他们要使婴儿安静下来而不是兴奋。在他们那里面对面的交流同样很少,即使有也会是慢节奏非情绪化的。母亲对婴儿的注视和发出的响声经常地不理睬。在这里,重要的在于怀抱婴儿这样身体的接触,甚至在婴儿睡着了的时候也如此。对啼哭的婴儿,母亲会拥抱摇动或喂奶给孩子,但这些仍然是为了避免孩子兴奋。同样的道理,盖斯人的母亲们的行为也是遵循着他们的化规则:在婴儿还很小的时候她们就需要回到田间劳作,这时婴儿将由大一点的孩子照看,这也就要求婴儿要保持足够安静以至于大孩子们有能力照顾他们。母亲们对待她们的孩子的方式体现了特定化环境的要求。

在西方社会儿童的游戏被赋予很大的意义,母亲们经常会加入孩子们的游戏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的发展。但在低收入的墨西哥家庭中的母亲们可并非如此,他们认为游戏没什么意义,对于儿童发展也无任何作用。当他们被要求和自己的孩子玩耍时她们会感到很怪异甚至觉得尴尬,在游戏中她们的作用也是明确的指导多于与孩子共同娱乐。根据她们的经济状况,这些母亲遵循的是一种“工作式”的生活:生活是严肃的,游戏是一种奢侈,孩子们越早认识到这点越

关于皮亚杰理论与幼儿科学教育

皮亚杰的理论是以发生学和发展的观点探讨人类认识的个体心理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其基本理论要点:

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

②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这些思想对儿童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育要发展儿童的天性,丰富儿童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和加强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儿童还有自我表现的愿望,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又有不同的表现的方式,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满足儿童安全,被关爱,探索,游戏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并运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比如拼图游戏,合作学习模式,同伴指导模式,都能促进儿童之间共同的团结合作意识。孩子3岁能分辨上和下,4岁能辨认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能以客观为中心辨别左右,所以,如果我们在3岁就让孩子辨别左右就会过于超前,就算让孩子硬生生记下也容易出错混淆,而5岁教导其识别左右又有些晚了,这可能会导致孩子未来对方位知觉的认知差,所以教学应当及时,争对孩子的年龄段来应材施教。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以客观存在的一定领域内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内去发现这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从而以这些规律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那么,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概括说来,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各点。

(1)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发展的具体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理解。

(3)在心理科学中,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4)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它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软弱无能的新生儿的心理经过一定阶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心理的?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规律: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能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1心理和心理的发展

首先,关于心理的实质问题,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课题。普通心理学指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就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2)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是通过脑的活动实现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反映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4)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一种反映,但它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定向作用。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其次,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

2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识不但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变革现实。

(2)心理的个体发展。所谓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着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史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组成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主要内容。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是儿童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而儿童心理学则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2/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1)儿童时期的主要特点

儿童时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青年初期)个时期而言,是一个人心理的发生和形成的时期。儿童时期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一开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向着人类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儿童从出生的时候起,就过着社会生活,在成人长期抚养和教育下,通过跟成人的交际,通过有系统的学习,去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随着儿童的日益成长,他就不但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第二,儿童也不完全跟成人一样。当然,从人的社会性来说,儿童跟成人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发展的水平来说,他们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儿童的脑的结构和机能还是不成熟的,儿童的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思维,儿童的劳动能力也不跟成人完全一样。

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时期,是一个生长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时期。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这是我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这几个问题是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本书第三章将作详细的论述。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两三岁的儿童情感是易变的,自我控制力是较差的,因而很容易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又如,有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把儿童初入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表现(如坐不住、下位子、说话、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但是在一个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小学时期的儿童,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儿童还跟学前儿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意注意还不很发展,因而在一堂课中往往运用着不同的作业形式,更多地注意直观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作以下理解。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

3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决定了以后,就不能不考虑:教材如何安排就能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学得更更快;创设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方法,就更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特点。??要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在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必须同时兼顾:(1)积极发展儿童的能力;(2)不使负担过重。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反对这种观点。积极发展儿童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使儿童负担过重,不超越他们力所能及的围。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5

看完很久了,最近懒惰了,或者是依然是在拖延,总是试图去找自己期望的那么一个状态再去写,但是很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反而在这个很烦躁的时候,开始动手记录阅读后的感受。

上一篇记录可能引起拖延的原因,这一篇去找武器去解决这个问题。删选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点:

(1)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

目标是现在提的越来越多的词语,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然后工作,每个阶段状态的不同,和目标有密切关系。高中时目标很简单,很明确,考一所好的大学,因此很好出现很烦躁和迷茫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学习上具体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大学之后,对未来,对以后没有太多概念,依然是高中的思维方式,但是却没有高中那个既定的目标,因此迷茫恐慌的情绪出现的就比较多。读研后,经历了周围同学的找工作,还有本科阶段的煎熬和思考,对以后的路有一些认识,或者说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因此研究生阶段算过得有条有理。工作虽然时间不久,但是内心的冲击却不小,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也就是说有一个较清晰的目标,因此,经过近一年的波动,现在工作状态基本稳定。从个人近十年的变化,大概可以看到,目标真的如同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自己向前进,当灯塔的位置不明确时,就会迷茫恐慌,而当可以看到灯塔时,做事生活似乎就容易很多。

计划是自己一直热衷于做的一件事,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可行性。做到可行性,对于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太久,二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曾经做过很多计划,大部分甚至执行不到两天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把计划设计太紧凑,甚至规定了吃饭,走路的时间,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于是,当有偶然事情,或者稍微懈怠,一天计划的大部分事情都无法完成。

(2)学会判断时间

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注意是真正,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在做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利用。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因为一般没有监督的自我强迫基本上是无效的。

(3)通过身体减轻拖延

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因为种种原因,血液流动速度过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意识上很懒散。这个时候,需要动一动,例如打会球,跑一圈,让自己出出汗,加快血液流动,把血液中的沉郁之气排出体外,然后投身自己要做的事情。

(4)重复的做一件可以养成好习惯的事情

有句话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不仅仅是外在的体现,也跟身体有关,由于总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大脑中的`一些链接自然建立起来,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优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生活中一样,我们很多动作,如打字,如果打的很快,脑子里面其实对敲了哪些位置没有有意识去控制了,都是本能的手指移动。这种本能的移动不是天生的,因为小孩不会使用键盘,所以本能反应是可以培养起来。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因此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然后通过重复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不是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在做事时,人总是会有一些惰性,找一些方法,限制惰性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作文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6

这本《拖延心理学》,大约是五年前,网上某篇文章中介绍说这是香港某大学推荐学生阅读的几百本书之一。书名当时就很吸引我,因为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有疑似拖延症。偶然,又在网上看到了其电子版,就下载了下来,但是只是在硬盘的某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一直拖延到去年年底,我买了这本书,然后它又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拖延到今年下半年,我才拖拖拉拉地读这本书,三周前读完,又拖延到现在,决定写点这本书的读后感。突然觉得,是不是读了这本书对我也没什么疗效?

之前曾对时间管理的知识很感兴趣,当然也是为了针对拖延问题,看了诸如网上流行的所谓华为内部时间管理的培训课程等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引用书的原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其实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非常难。首先这本书并不好读,可能跟语言有关,毕竟是译著,既要考虑语言方面,又要考虑专业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国外的,会有种疏远感;另外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史类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书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状态、成因等,让人觉得说是在说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下面的所谓读后感,其实就是摘抄加想哪儿说哪儿。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内容:

“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择——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这段引文有没有感同身受?

文中总结了拖延的“心路历程”,叫“拖延怪圈”:

1)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马上开始”;

3)时间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5)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

6)临近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文中介绍了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的分类——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前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后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这种分类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颖的,果然心理学上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这种完美主义应该就是与前面说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相对应的。完美主义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出现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介绍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书中第四部分,用长达五章的内容来阐述征服拖延之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空泛,但还是简单整理在这里。我相信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可能更擅长针对具体的拖延症制定具体的措施,而把这些具体措施抽象化之后,就变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对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作战方法有学会怎么判断时间、学会“接受”和“拒绝”、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运动,锻练身体)。

书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汇编,总结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要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好像跟1有重复)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时间。

5、只管开始做!不要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可能的话,把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励。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集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7

中国航天员,将再次谱写新的英雄篇章。这将是历史性的第一步。从二零零三年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完成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短短五年间,中华民族迈出了她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开始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极新探索。名著读后感

中华民族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固然,在现代航天事业中,我们成了厥后者,但不甘落后的中国航天人用一连串的跨越式步伐,缩短了与世界航天大国的差距。随着中国行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出舱行走的国家,我们已经可以揣测下一步神舟飞行的交会对接实验和不远的将来将出现的具有一定使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8

拖延,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也许您拖延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许您拖延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压力。从我们的幼儿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也许死亡才是拖延的终点。既然不能摆脱拖延心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根源,了解它的影响,最终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种畏惧的心理,就拿仓库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没有实际经验,不自觉的就对这块工作产生了拖延的心理,有点畏惧,不知从何下手。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就要从根源下手不能畏难,要把整件事情分成各个小模块来逐步攻克,制定详细、切实可能的工作计划。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先在网上学习些理论知识;再去泰州进行实践学习和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强化技能,回来针对我们远景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对症下药,逐步完成仓库的管理工作。

正是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准备好启程了,您呢?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9

这本《每天读一点行为心理学》介绍的内容,是许多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并进行分析和判断行为出现原因的可能性构成的。作者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具体的情境来为我们分析行为背后出现的可能性,从而让我们了解到行为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行为心理学中,大多是研究人的肢体语言,特别是在无意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潜意识的动作,恰恰是这些无意识的动作实质是真正能够反映出人心理的真实想法。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每个实例后边都走一幅便于我们加深理解的形象插图,我觉的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用心。

本书中给我的感受就是我以后会更留意去关心每个人的行为,我也会尝试用书中的答案去验证。还有我也会去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秘密。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0

一提到害羞,大家想到的都是阳光下女子微红的笑脸,是纯情无暇的象征。可是今天我所想说的可非这般柔情。闲时我翻阅了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学》,本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是理解与害羞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的重点是怎样解决害羞所带来的问题。

读完以后,我觉得该书的优点是简言意骇的,中间穿插了许多让自己受益的研究调查和一些实验调查设计内容等,让自己真正了解到心理学真的就在自己身边,用一件很小的事就能验证自己的理论设想。

除了从惯常的套路,还会从个体与社会集体这两个角度来立意,其中让我最欣赏的是:它让我们明白害羞不仅是个人的事同时也是这个“害羞的”社会所导致的。

在生活中害羞是具有普遍性的,害羞者的人格特质通常会包括:内向(沉默)、脸红、紧张、畏惧胆小、困窘、以及自我意识强等。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阿诺德。巴斯等将自我意识分为公众的自我意识和私下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公众的自我意识表现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映;而私下的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的关注。

人人都会害羞,在自我意识研究的基础之上,保罗。皮尔克尼斯的研究将害羞者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公众害羞型和私下害羞型。公众害羞者常常会因为笨拙的表现和社交中不能恰当的回答问题而感到焦虑;而私下的.害羞者相比自己的主观不适应感和害怕他人发现自己需求的恐惧感。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不同的类型的人,会产生一样的情感情绪体验吗?我认为,公众的害羞者,主要害怕的是人际交往,因此他们容易产生焦虑;而私下害羞者主要是自我的矛盾,因此他们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的情怀。

这种的自我认知是否合理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什么人们会害羞,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过度的自我、自恋、孤独感和极度胆怯引起了害羞。在人际模式方面,我认为是由于害羞者的这些人格特质,害羞者会发出“走开,我需要你的!”双重信息,在这种信息的影响下,他们会在人际交往模式中,更加变得脸红、紧张,甚至更加沉默,因此,他们宁愿选择孤立与逃避这种人际交往场景,也不愿意承担被拒绝的风险,这样他们的人际会变得越来越差,更糟糕的是长此以往,他们会陷入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以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探讨了具体帮助人们克服害羞的方法,个人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自尊自信融入集体,甚至学会帮助集体中其他人改变克服害羞,再到“治疗”整个害羞的社会。想要摆脱害羞就要将心理障碍从根拔起从个人做起从细微做起。

摆脱害羞请做最完美的自己!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1

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如今,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对于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拂袖推进,其积极性可以说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作为校长,要带领全体教师,实实在在地去实现这样的教育要求,去体现以至发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特色的办学思想,这就疾苦肝很高的素质来促进创造力的形成。实践表明,把一所学校办好,对校长的创造能力的要求尤为重要。

要使校长有很强的创造力,急需提高心下几项主要素质

1、献身精神

献身精神是指为了自己的信仰、事业,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一切,也就是古人、前人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那样一种精神。校长的献身精神集中表现为做“整个的校长”,即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自己服务的学校;还表现为校长对体现自己个性的办学思想全身心地。那么首先需要高瞻远瞩,总结前人的'经验,并以此作为自己探索的起点;其次要在实践中殚精竭虑,孜孜以求;再次要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做出独创性贡献。

2、协和能力

生气勃勃的学校各项工作不是校长单枪匹马创造的,而是校长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出来的。师生中和社会各界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校长具备了相当的协和能力,就能使他们焕发出来,凝聚起来,形成无坚不摧的办学合力。另一方面,全校师生不仅是建设学校的动力,而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校长的协和能力,首先要能够凝聚起教师的聪明才智;赢得教师支持就赢得了办学活动,就能使哪怕原来很差的学校声誉拔地而起。校长赢得教育的尊重和支持,决不应该靠什么“权术”,而是靠校长崇高价格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校长的超群出众的办学思想和高瞻远瞩的办学目标吸引着广大教师,使广大教师感到有奔头,从而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为之奉献。校长对教师的关心、体贴和宽容,能有效地解除教师生活上、精神上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校长的协和能力还表现在能充分争取到领导机关的重视和关心,调动起社会上的积极因素,服务学校的办学目标。这也非常重要。

3、学习能力

学习,既是古老的又是全新的。“古老”在于人类从生命开始就学观察、学说话、学走路、学做事。“全新”是说我们处在一个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在科技、经济、文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校长又不得不重新认识、审视、思考学习问题。

学习能力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的总和。”同时也构成了学习能力的三要素。新时代的校长必须加强学习,因为谁的学习能力强,学习速度快,谁就能跟上时代,超过竞争对手。具体表现在:快速全面获取教育停息和知识的能力;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推动教育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

校长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使校长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付出沉重的体力,更要耗费大量的心力,久而久之容易陷入紧张、焦虑之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校长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学校的许多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展开,学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要有健康的身体,首先要强化健康意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重视,定期到医疗部门进行身体检查,注意劳逸结合,注重日常保养,同时,科学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性格,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同样重要,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和处理各种关系,使自己在工作中保有旺盛的精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长积极进取的源泉。校长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管理者联系群众,协调校内外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性格可以成为消除人际障碍、化解人际矛盾的必要手段。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何时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校长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师生员工要有爱心,面对持不同意见者不能简单粗暴地一棒子打死,应该认真地倾听他人意见,合理的要接受,能包容他人的个性,对人之长无嫉妒心,宽容犯过错误的人,积极主动地帮助对方改正错误,对反对过自己的人要宽宏大量,切忌利用自己的权力公报私仇。只有具有宽容的心态,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校长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敢于面对一切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情况和问题,保持积极的心态、开阔的胸襟,乐观向上,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善于克制沉着镇静。顽强的毅力和自信心也是校长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方法,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学校管理事务中,要有自己坚定明确的目标,而且一旦目标确定下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轻言放弃,而是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战胜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2

两年前的周日下午,我到万邦书城读书,无意间读到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被深深吸引,随后开始关注和喜欢身心灵,喜欢上心理学,在品读书香文字时,开始兼顾视觉大餐,慢慢观看欧美心理学的电影,《盗梦空间》带我们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美丽心灵》让我明白爱对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人起到决定性作用;《当尼采哭泣》让我了解谈话治疗;从电影中学习,从故事中领悟,这就是看到《电影疗伤心理学》一书时,自己毫不犹豫,收入囊中的原因。

《阿甘正传》缺陷者自强不息的人生,《蝴蝶效应》坦然面对童年闯下的’大祸,《玫瑰人生》爱人的离开比死亡更痛苦,《心灵捕手》受伤心灵的自我揭露与重建等等,21部跟心理创伤有关的经典电影为案例构成这本《电影疗伤心理学》,从什么是心理创伤起笔,到心理创伤的原因、再到心理创伤的症状、最后落笔于心理创伤治疗,四个部分,环环相扣,演绎自我疗愈。

书中涉及的电影我看过《阿甘正传》和《蝴蝶效应》。奥斯卡经典影片《阿甘正传》,被称为励志片、爱情片,阿甘智力低下,腿脚也不利索,从小受到同学的孤立和侮辱。男孩们喜欢追打阿甘,阿甘为了躲避只能拼命奔跑,母亲在身边总给他爱和信任,正是这种无声的母爱,让他明白“与其努力完善不足的方面,不如将精力放在开发潜力的.优势”上,所以,面对各种困难的环境,他从不自卑,从不畏缩,总能乐观的面对,积极前行,结果总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仔细想想,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失恋、离婚、亲人亡故、地震、交通事故、失业、股价暴跌……生活中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些“坏事件”,谁都不能幸免,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是沉浸其中,一再抱怨命运不公,是将其遗忘于记忆库,等到以后再唤起,还是坦然面对接受,阿甘给我们做了一个明确的回答,用积极地心态,面对任何困难。

这本书浅显易懂,我个人感觉,作者对每个故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较少,对于形成原因和如何解决问题讲解较少,略显遗憾。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3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

出国留学
外语学习
寄语
广播稿
观后感
读后感
读书笔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