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实习报告 > 应届生毕业地质实习报告

应届生毕业地质实习报告

   来源:学问馆    阅读: 5.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第一章 绪言

应届生毕业地质实习报告

1.1 地质教学实习区概述

蓟县是天津市唯一的山区县,根据1999年统计,全县人口79.15万人,耕地81.65万亩,国内生产总值56.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15亿元,第二产业23.02亿元,第三产业22.6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22.70亿元。由于蓟县剖面所处地理位置为南北长24公里一线狭长条带内,其气候特点同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因特殊的地理、地貌所决定,园区内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76%以上,年降水量在700—800毫米左右,是华北地区多雨地带之一。素有“七十二场浇陵雨”之说。年平均风速2.2米 / 秒左右,最大风速达25米 / 秒。常年主导风向东南风,由于燕山山脉的屏障作用,加之山区内沟谷幽深,山高坡大,故风力又较缓、较弱。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天津市北部蓟县山区,属燕山山脉中段南翼,沿津围公路东侧(蓟县段)呈南北走向,毗邻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园东面与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隔山相望,黄崖关长城犹如一条巨龙横卧于剖面之上;南面是渔阳古城,县城东侧的翠屏湖是天津市最大的淡水湖和重要的水资源基地;北面是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面有京东第一山、全国十五大名山之一的盘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居京津唐三市腹心地带,素有京津唐“金三角”之称。是我国惟一记录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质历史的国家地质公园。其范围北起九山顶,南至府君山;东至八仙山,西至盘山,分为7个景区:1、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2、八仙山石英岩峰林峡谷景区;3、盘山花岗岩地貌景区;4、九龙山碳酸盐岩峰丛景区;5、黄崖关断崖地貌景区;6、九山顶石英砂岩峰林景区;7、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总面积342.0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40.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53.6平方公里,北纬40°00′~ 40°15′,东经117°15′~ 117°35′。处于京、津、唐交会地带,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大秦、京秦和津蓟铁路及京哈、津围、邦喜、宝平等公路途经本区,津蓟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这样就构成了铁路公路干线枢纽的大十字架格局。

目前已建成了南北两处风景区、三十多处主要旅游景点和十多处地质景点,并已建成五条较高等级的盘山公路,与山外发达的公路网相连。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燕山山脉与华北大平原的连接带上,山地与平原之间没有山前过渡带,山地高耸,平原低平,高差悬殊,对比明显。加之距海洋较近,夏季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暖湿气流,被蓟县地质公园的山地抬升,常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深山区超过1000毫米,成为华北地区的多雨区。

古老的地质构造奠定了现代地貌发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地势北高南低,地质公园北端与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是天津市的最高峰。而座落在地质公园南端的府君山,海拔只有350米,海拔高度相差728.5米。保护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宽谷、盆地和坎谷等构成。中、低山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及其以北地区的石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气势磅礴。丘陵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石灰岩、白云岩、砂页岩分布区,海拔一般在300、—500米。山体浑圆,坡度缓,土层较厚。

蓟县国家地质公园的地理坐标是N40°00′—— 40°15′;E117°15′—— 117°35′,属于北半球暖温带,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四季变化明显,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育。使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内许多景区保留着茂密的天然落叶阔叶次生林生态系统和发育完好的人工油松林生态系统。优越的山地森林生态环境中,栖息、繁衍着种类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万木争荣的森林与千峰竞秀的群山有机结合,使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更加具有观赏性。

1.2 地质教学实习概述

1.2.1日期及组织形式

本次实习于2011年5月25日抵达教学实习区,当日结束。

教学实习由学院组织,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每两个班一个小组完成实习任务。

1.2.2 目的与要求

认识断层构造,学会野外识别向斜与背斜。

观察沉积岩的构造、层理和层面(波痕和泥裂)。

观察保护区内岩石组成、结构、风化情况,以及节理裂隙和岩脉的分布,认识穹隆构造,了解保护区地形的形成过程、构造过程及志留系和泥盆系的缺失。

做好观察日志,做好实习报告。

1.2.3 教学实习方法与实习成果

教学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先观察后总结,当天上午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在保护区内观察、记录,老师现场讲解剖析,学生分组采集并记录观察资料,下午按组在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实习。返校后做出实习报告。

通过1天的地质教学实习,将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原本平面的理论生动起来,对理论原本机械的理解与记忆变成了立体的、直观的形象,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熟悉了野外地质观察的方法使先前课本学习中遗留的个别问题得到了解决。总体而言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第二章 地层

2.1 区域地层概述

2.1.1 教学实习区内地层出露及分布特点

教学实习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太古界地层出露于蓟县北部边缘常州沟村至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明安梁子一带。府君山地质构造遗址南部有中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砂砾岩出露,北部有井儿峪组灰岩出露,山上有雾迷山组白云岩出露,属蓟县系。盘山地区有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地层出露。县城北西井峪府君山组地层露头有古生界寒武系。二十里长山有零星奥陶系露头。平原地区有广泛的新生界地层,山区有残积物、坡积物等体现的新生界地层。

2.1.2 实习区内地层描述

太古界:蓟县北部边缘常州沟村至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安梁子一带有面积2.2平方千米露头呈NW向条带状展布。西侧为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下段所超覆,东侧与常州沟组下段成断层接触。蓟县境内太古界被划为八道河群下部的王厂组,属晚太古界地层。岩性为深变质的中粗粒花岗质片麻状均质混合岩,其中包裹有中粗粒斜长角闪岩,透辉斜长角闪岩,斜长透灰岩等变质残块,为含金的矿源层。年龄为25—30亿年。

中上元古界:蓟县山区有着丰富的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是在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三处之一。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以其岩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古生物化石丰富,厚近万米的特点,被海内外地质学家推为世界同一地质时期的标准剖面,誉为罕见的“地质瑰宝”和“大地的史书”。

下伏地层太古界迁西群,为角闪斜长片麻岩。长城系见于高于庄组,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锰白云岩;大红峪组,为石英岩、砂岩、火山岩、燧石白云岩;团山子组,为铁质白云岩、细砂岩、页岩;串岭沟组,为粉砂质页岩、页岩;常州沟组,为砾岩、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蓟县系见于铁岭组,为砂页岩、白云岩、叠层石灰岩;洪水庄组,为页岩、粉砂质页岩;雾迷山组,燧石白云岩、白云岩、沥青质白云岩;杨庄组,为红色、白色含粉砂泥质白云岩。青白口系见于井儿峪组页岩、灰岩;长龙山组砂砾岩、海绿石砂岩;下马岭组页片状粉砂岩。

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代表的地质历史时限长达10亿年(距今18—8亿年),并以其岩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构造简单、顶底界限清楚、变质极浅而得天独厚。从常州村至府君山距离仅在24公里内,代表了18亿年至8亿年长达10亿年的地质历史中连续沉积的一个完整的海陆变迁过程。古生物化石丰富,其中发现了宏观多细胞生物化石,使多细胞生物出现的年代从国际公认的9亿年提前到17亿年。另外,尚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现象,如形成于距今12-13亿年间的沉积海泡石矿床和铁岭组内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喷气孔构造。

古生界:蓟县境内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缺失泥盆系、志留系,时段范围为6亿年—2.25亿年。寒武系地层在中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井儿峪组地层之上。府君山组与井儿峪组地层之间有长达2亿年的不整合面——古风化壳。覆盖在古红色风化壳之上的古生界寒武系府君山组地层。二十里长山有零星的奥陶系露头,其余埋藏在平原地区中、新生界地层之下。钻空揭露奥陶系与寒武系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薄层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一般分布在古生代向斜构造地区。石灰、二叠系钻空见于蓟县、玉田煤盆地,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及陆相河湖沉积,组成古生代向斜的轴部,主要岩性为砾岩、砂岩、页岩及煤层。中生界绝大部分中生界地层埋藏于平原地区新生界地层之下,为陆相碎屑岩系及火山岩系。新生代时期,蓟县北部山区表现为继承性隆起上升,遭受侵蚀、剥蚀,南部平原及山间谷地、盆地接受堆积。新生界地层山区薄,平原地区较厚,分布广泛,山区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风积物;平原区为洪积—冲积物、冲积物、湖积物。

2.2 实习区内岩层概述

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碳酸盐岩、沉积凝灰岩、硅质岩和石英砂岩。碳酸盐岩以内碎屑白云岩、燧石白云岩和含砂白云岩为主。沉积凝灰岩主要为中远源的火山灰与碳酸盐灰泥混合而成,含石英团块,显斑点构造。硅质岩包括燧石和沉积石英岩,呈薄层状产出,沉积石英岩具砾状结构。石英砂岩呈薄层出现在杨庄组上部。上述岩石特征表明,实习区在中元古代蓟县纪早期的杨庄期为浅海。

在蓟县剖面长城系下伏迁西群中有原岩为海底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浆岩有三类: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岩浆岩中有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浅色矿物为石英、正长石、斜长石及白云母等,深色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及橄榄石等。岩浆岩的结构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长城系团山子组至大红峪组夹基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

中生代印支期花岗岩类:区内有盘山和石臼两岩体。盘山花岗岩体侵入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中。位于蓟县城西8公里处的盘山风景区。岩体近椭圆形,南北约12公里;东西约8公里。岩性为粗粒花岗岩、中粒黑云花岗岩、斑状石英二长岩和细粒二长花岗岩。

区内存在有张性节理和剪性节理,另有大量的非构造性节理。

团山子组: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石英砂岩,含铁质较多,层理构造,紫红与黄白相间,露头走向311°,倾向220°,倾角54°,岩块中间有断层出现。岩块上还有泥裂,根据裂缝上宽下窄能分辨出岩层顶面和底面。泥质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细砂岩夹页岩和火山岩。含叠层石和宏观藻类化石。厚518米。

串岭沟组:粉砂质页岩、黑色伊利石页岩夹粉砂岩。含微古植物化石。厚889米。

常州沟组:砂砾岩、砂岩、石英岩状砂岩。含微古植物化石。厚854米。

大红峪组: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白云岩,颜色以浅色为主,成层片状, 岩层走向315°,倾向220°,倾角52°,分布范围广,含有火山角砾岩,岩石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属喷出岩,岩块上也有波痕。长石石英砂岩、页岩、火山岩及叠层石白云岩。含叠层石和微体藻类化石。

高于庄组:燧石白云岩、含锰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叠层石白云岩。含叠层石和微体藻类、宏观藻类化石。厚1594米。

府君山组:为角砾状灰岩,出露点在府君山上100米,产状为走向290°,倾向200°,倾角61.5°。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1 实习区构造特征

3.1.1 地质构造概述

盘山地区整体构造为穹隆构造。实习区内存在一系列地层缺失和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褶皱、断裂发育。

3.1.2 褶皱

盘山地区形成花岗质片麻岩穹隆构造,中元古代后形成的褶皱有本区的盘山背斜和府君山向斜。盘山背斜位于蓟县城西北的盘山,核部为盘山花岗岩,两翼为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背斜成短轴穹隆状。与东面的府君山向斜有相同的轴面。府君山向斜位于蓟县城北。因断层切割,核部的府君山组与雾迷山组接触。盘山景区主要是岩浆喷发而成,中间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3.1.3 断层

正断层,在大红峪组岩层中有正断层,断层两边都为坚硬的石英砂岩,断层产状为走向315 °,倾向220°, 倾角52°。 野外判断识别依据为中间的破碎带。

野外识别断层,一般来说沟谷处、悬崖处多为断层构造。断层不同于裂隙,断层的两侧有明显的位移错动。当岩层发生重复或缺失,岩脉被错断,或者岩层沿走向突然发生中断,与不同性质的岩层突然接触工地曾方面的特征,断层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常见的断层伴生构造现象有岩层牵引弯曲、断层角砾、断层泥和断层擦痕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野外判断断层存在的依据。

3.1.4 节理

实习区内岩石分布有大量非构造性节理,构造性节理体现为张性节理和剪性节理。在一块较大的岩石上有5条张节理,主要因其岩块不相对移动,节理面不光滑,节理较发育。岩脉在一条主要节理处消失。

3.1.5 褶皱与断裂构造概述

褶皱构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褶曲的组合,一般来说,单个的褶曲比较少见,而显现出比较复杂的褶皱构造。断裂有节理和断层两种形态,在空间上的分布比较广,常常成群分布,形成断裂带,是地壳上常见的地质构造。

3.2 区内构造成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地壳不断的运动,随着年代的发展出现了造陆运动,燕山运动,蓟县运动等使地壳产生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应力和风化作用等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

3.3 区内代表性构造、岩石和遗迹

瘤状构造:瘤状构造顾名思义即是岩层中出现如瘤的团块、半球形、糖饼状形态的透镜状岩石,其物质成分与上下岩层略有区分。已含沥青质,泥质为主的白云岩,是由于沉积时水动力及静压力等因素改变而成。在高于庄组中上部出现较多。

锰方硼石矿:1971年,我国在此地首次发现该稀有矿物,且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矿床,属浅海相沉积锰硼矿。锰方硼石矿在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上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于庄组官地亚组与桑树庵亚组分界:官地亚组顶部为深灰色含锰燧石条带白云岩夹含锰白云质粉砂质页岩,桑树庵亚组底部为深灰色含锰粉砂质页岩和薄层粉砂质白云岩。二者之间为整合过渡关系。

块茎状高于庄叠层石:由块茎状或少数粗短的次圆柱体组成,柱体间通常为碎屑白云岩所充填。基本层呈平缓到凸起较高的穹形,带状。地质年龄约15亿年。

藻席及藻屑: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常见能反映生物有机物的藻架结构,或藻席结构。它们通常由亮、暗纹层交替叠置而成,如早期(准同生)被硅化,有时还可保存藻丝体化石。它们通常成纹层状碳酸盐岩,有时则形成典型的叠层石。这种藻架结构的沉积物若遭冲刷而再沉积,则成藻屑。

大红峪组与高于庄组界线:此两组地层在这儿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高于庄组底部为一层石英状砂岩,层面有波痕,砂岩之下为大红峪含锥叠层石燧石白云岩,其锥顶被切,表示曾受侵蚀作用,即代表一次沉积间断,距今16亿年。

波痕:此为重要地质现象,地质年龄为16亿年,由风、水流、波浪交互作用于沉积物表面而形成。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岩浆喷溢时,压力降低,挥发分呈气体析出,聚集成气泡并向表面浮动,同时又随岩浆流动,当岩浆凝固时,气泡的孔壁固化,内部的气体或散失或凝为液体,大部分流失,只保留孔洞,即为气孔构造。若气孔被矿物充填则形成杏仁构造根据气孔构造的形态和排列,可以恢复岩浆的流动方向。

火山角砾岩:火山爆发时随着深部岩浆的喷出,由于通道附近围岩碎片的加入,加上喷发强度及深度诸多因素影响,可出现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等。大红峪组火山角砾岩十分发育,分布范围广,角砾成分主要为白云岩、燧石、玄武岩等。角砾大者成为火山集块岩。

断层:断层是指岩层发生的错断,断层几乎在地壳上处处都有,特别是在山脉强烈变形的岩石中。此处两层坚硬的石英砂岩沿着沟被错开,它位于断层面上盘。地质学家称其为断层。

大红峪组与团山子组分界:此两个地层单元界线为整合过渡关系。以大红峪组底部厚度较大的石英状砂岩为界线,其下为团山子组顶部夹薄层砂岩的含粉砂白云岩。

泥裂:当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时,会受到暴晒而干涸,并发生收缩和裂开,这时所形成的裂缝成为泥裂。泥裂的裂片多为多角形,裂缝上宽下窄、大致与层面垂直,其中常充填有上覆沉积物的成分,泥裂多见于湖或海洋的滨岸地带或者河漫滩沉积环境中。

格鲁纳叠层石:为一种柱状叠层石,其柱体部分多由硅泥质组成,常彼此间密集共生,柱体横断面为次圆形到椭圆形。基本层呈薄而平缓的穹形,向上有不同程度的突起变化,地质年龄约为16.8亿年。

第四章 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4.1 发展阶段简述

十八亿年前的太古代,海相分布,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强烈,早期原始生命开始出现。

远古代,浅海与陆地相间出露,沉积岩形成;由于蓟县运动使得井儿峪组与府君山组缺失了2.4亿年的地层形成古风化壳。

古生代,逐渐由海相向陆相过渡,在蓟县古生代时期缺失了泥盆系和志留系。

中生代,已基本成为陆相环境,哺乳动物发育,印支运动时期,盘山开始形成,加之地壳运动强烈岩浆运动加剧,盘山—燕山运动时期开始。

4.2 阶段事件与特征

太古、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由陆核初始形成到晚期裂谷的产生。

中、晚元古时大型裂谷逐渐向大型沉积盆地转化,形成巨厚的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从而有了著名的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中元古代晚期至晚元古代,地壳频繁升降,出现一系列地层缺失和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寒武纪—中奥陶世, 区内再次沉降,形成了府君山组至马家沟组的沉积;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中朝准地台全面上升,造成区内普遍的地层缺失;中石炭世至三叠纪,地台再次沉降,形成巨厚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和陆相河湖相沉积;地壳强烈活动阶段(印支晚期至现代),区内三叠系构造褶皱、断裂发育,并伴有印支期岩浆活动。燕山旋回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强烈,并经燕山运动,褶皱、断裂发育,产生强烈的断块运动,形成多层次的断陷盆地。第四纪以来,进入以外应力平衡和改造为主,形成了现代地貌景观。

第五章 其他方面

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5.1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包括侵蚀和堆积,白滩阶地是基座阶地,阶地下方基岩外露,主要为青灰色页岩,片层状,质地松软,上方为坡积物和洪积物,磨圆程度低,以淡黄色和暗红色为主,分选程度差,抗风化能力差,形成基座阶地是由于河水的深切作用比堆积作用大。白滩阶地的形成是由于18亿年前地层隆起,古代陆地貌下沉,由陆相过渡到海相,形成大型沉积回旋,18亿年时有火山爆发。

5.2 风化作用

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与地壳表面的岩石经受着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风化作用主要是岩石中的物理化学作用,引起这些作用发生的是风化营力。盘山花岗岩砂就是风化作用的产物。在各种风化营力的综合作用下,裂隙进一步扩大,并产生新的风化裂隙,使岩石矿物颗粒的联结松散和矿物颗粒节理面崩裂,并从岩石表面一层层剥落,在多次风化后,风化产物的粒径越来越小,盘山花岗岩分布广泛,经过这样的风化过程而形成花岗岩砂。山上风化作用较强,越向上颗粒越细。还有因为温度的作用,使岩石里热外凉,冷热交替,矿物膨胀系数不同被粉碎,这样新层也会剥落,形成球形风化,在盘山见到了特殊的地貌——石蛋山,就是这种球形分层风化的产物。

5.3 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

在府君山向东北方向观察到明显的滑坡迹象,滑坡是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由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所观察到的滑坡由于周围采石场的干扰和影响,导致滑坡的基本构造特征不是很明显,但仍能分辨出明显的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带和滑坡床。蓟县地区降水量丰富,花岗岩体分布广泛易风化,节理、断层、片理较发育,且由于高速公路的修建、岩石开挖等人工影响增大,都加剧了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从而出现了明显的滑坡现象。

第六章 结束语

实习结束后的体会与感想

短暂的地质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并没有很快随之消失。上午随老师一起到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实地观察,下午在府君山实地考察,返校后总结日志,并且及时复习了已经淡忘的部分课本知识,短短的一天,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正确地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可见,工程地质学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又相当广泛,这就要求我们,要系统地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正确运用勘察数据和资料进行设计和施工,能够根据工程地质的勘察成果,能运用已学过的工程地质理论和知识,进行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对不良地质现象采取处理措施。并且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 、方法和过程,各个工程地质数据的来源、作用以及应用条件,把学到的工程地质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密切联系起来。

然而,之前的地质学习还仅仅局限与课本知识的认知,通过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认识并了解了大量的地质知识,但这些都仅仅是纸上谈兵,我知道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却还都只是能从插图上判断,到野外旅游的时候见了很多岩体,也没有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而褶皱的向斜与背斜构造,更是无从判断。但经过这次野外实习,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同学之间的合作,我对之前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感性的理解。野外实习在工程地质实习课程的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这期间学到的方法,观念上的改变,是课堂学习中所不能得到的。只有真正走出课堂,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通过自己的操作加深理解,才能算是学习过程得到了完善。

举一反三地说,任何工程实际与课本上的罗列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实际中的情况往往更复杂,是各方面的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通观全局的能力,在做分析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与工程相关的课程,都需要真正地走出课堂,工程地质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学习中的观念产生了一个转变,认识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习后准备实习报告的环节中,在对自己实习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后,更是得到了深深的充实感。

总地来说,这次实习是成功的,我个人在这次实习中受益匪浅,更多的方面的收获是隐性的,在将来的学习中,必将逐渐体会到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更多收获。

职场百科
财务管理
绩效考核
劳动保障
劳动合同
试用期
跳槽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