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节日 > 冬至节 > 冬至的习俗【精】

冬至的习俗【精】

   来源:学问馆    阅读: 2.9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冬至的习俗1

1、水饺

冬至的习俗【精】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景仲冬至舍药留下的。

2、羊肉汤

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3、糯米饭

在江南和广东一带,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5、擂圆

擂圆又叫“冬至圆”是浙江台州人们冬至的重头戏,老传统。“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圆圆润润”,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

6、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习俗2

有称:“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但是,当时觉得这条解说并无提供更有权威典籍的资料,所以尚不足信。

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来,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动。汉代的《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灵和祖宗,大家一起进酒肴,还要向师长和老人祝福,习俗与大年初一相同。

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陵祭》和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陵寝之祭》记载,对南京皇帝陵寝,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岁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寝却是一岁九祭,分别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岁暮。

另据史载,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山陵建在天寿山,离京城有百里之遥,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节,一般只是令勋旧大臣至皇陵行礼。

冬至的习俗3

冬至的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也被人们称为冬节、交冬。我们都知道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冬至这一天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并且在古代来说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要知道冬至这一天在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在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管贫富,饺子都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是一种习俗,从古流传至今,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到了冬至吃饺子是一种习俗。

到了冬至这一天,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吃饺子,主要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现在在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所以人们一直传承着这一习俗。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冬至注意事项

1、冬至注意事项之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要护理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起居上,人们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应该在阳光出现的时候才能够出外活动。出去的时候人们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冬令时节人们如果能够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能够帮助人们滋养肾精。此时人们应该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到了冬至的时候睡“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冬至注意事项之审慎调食

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大家在冬至可以恰当的选择既美味,并且能够为身体补充营养的食物,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主要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人们首先应该要选择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

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3、冬至注意事项之运动保健

冬至前后的天气都是非常冷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比较懒,很多人都会在房间里面不出门,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很多疾病,所以在阳光大好的时候还是应该出去多走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吃的东西给充分吸收了,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离不开运动的,在小区的楼下锻炼锻炼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样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并且很多人在雾霾这么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气更应该多运动运动了。

4、冬至注意事项之充足睡眠

养生中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气很冷也很干燥,新陈代谢也变的缓慢了很多。这个时候大家早点休息,对新陈代谢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保证足够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让大家不感到这么累,对身体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冬至的习俗4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冬至的习俗5

1、养肾为先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2、冬至养生重在养心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3、冬至出外要保暖

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4、起居护养要适度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5、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6、增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7、食补要吃温性食物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冬至的习俗6

福州冬至吃什么?

福州称冬至为“冬节”、“团圆节”,在冬至前夜全家围坐搓米时,寓意团圆。搓好之后,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黄豆粉加糖食用,象征好运。出嫁的女儿会在冬至当日送米时回娘家,以表孝心。

米时不是糍粑,区别在制作流程。“米时”是将生糯米用磨盘磨成米浆,而糍粑是用熟糯米放到石臼里捣成糊状。搓“米时”时,桌上要放福橘,象征吉祥如意;还要摆上一对胖乎乎的小泥人,寓意“回进宝”。搓“米时”时,需将糯米粉搓成丸子,在糖粉中来回滚动,寓意“时来运转”,祈福来年好运。

冬至福州为啥吃米时,这与一个民间传说有关。老百姓在这天吃米时,是为了纪念一个孝子。在福州人眼里冬至也跟“拗九节”一样,是个孝顺节。

福州民间流行一个传说,过去有位男子上山砍柴,被母猩猩抓走成亲,后来还生了一个儿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带着儿子逃回山下,母猩猩悲恸欲绝,孩子也哭闹着要找妈妈。因为母猩猩喜欢吃糯米粉做成的丸子,思念母亲的儿子,便在冬至这天,把煮熟的米时粘在门板上,让母亲循着米时的香气而来,找到了自己。

福州冬至的习俗

捏土人

还有孩子们玩的捏土人,也是福州一个风俗,小土人一年会出现两次,一次是中秋节,另一次就是冬至,一对土捏的小泥人摆在案桌前,寓意“回进宝”。等到祭拜祖先的仪式结束,一对小土人就“功成身退”,大人就会把小土人分给孩子当玩具。

多年以前人们衣衫不够,手里要拿个火笼,火笼是一个陶制的罐,里面放着烧红的木炭,木炭上盖着草木灰,刚加热的陶罐很烫手,于是人们在陶罐的外面用竹子编上一个隔热套。冬至日这天拿出来,寓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扫墓祭祖

随着时代的变化、地域的交流,福州冬至也开始流行扫墓。很多在外工作、做生意的人,都会返乡在冬至这天祭祖后上山扫墓,非常热闹。

福州乡村一直有“冬至分时入祠堂”的习俗。乡村各姓都有祠堂,聚合各支的同姓,称“宗祠”;衍派一支的,称“支祠”。凡是男性当年四十九岁的,冬至就上寿为五十,入支祠,让晚辈敬重。凡是男性当年五十九岁,冬至便上寿为六十,入宗祠,让各支祠的晚辈一齐敬重。

理发、酿酒

福州冬至很隆重,节前家长会督促孩子们去理发。冬至节前要理发,如果不理发就俗有“耽冬耽矮细、耽年耽富贵”的说法。

福州人还会选择在冬至这天酿酒,因为这一天福州真正进入隆冬季节,其气候比较适合酿酒;另外,这个时候糯米比早稻米好,酿出的酒更香。

冬至的习俗7

  祭天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的习俗8

冬至是农历的重要节气,也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升,12月22日**幼儿园以迎冬至为教育契机,开展了快乐迎冬至习俗教育活动。

老师通过图片和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到冬至的意义和来历,知道冬至这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意味着最寒冷的天气即将到来,还知道了吃饺子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吃饺子是为了“以防天冷冻掉耳朵”的有趣典故。为让小朋友亲身感受这一传统文化氛围,体验集体生活的温馨,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绘画和手工等制作材料,孩子们搓的搓,捏的捏,画的画,一个个大显身手,忙得不亦乐乎。

活动之后,老师和孩子们把做好的彩塑饺子投放于游戏中,欢乐的气氛洋溢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好一个团团圆圆的大家庭。最后伙房阿姨为全园的孩子们准备了丰盛别致的美味饺子,一起感受团圆吃饺子的温馨氛围。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冬至的来历,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共同感受了节日的氛围,还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希望通过这一个个民俗节庆活动的开展,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不断地传承和发扬。

冬至的习俗9

冬至的传统习俗

1、祭祀

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气的来历

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至者,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的始日作为冬季开始。

冬至前后,北半球获得辐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故这时温度还不是低的时候。冬至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地表热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气温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下降。冬至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进入隆冬时期,常遭强冷空气,甚至寒潮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冬至时节,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冷的严寒季节。我国人民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做“数九寒天”,不同的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后,天气由冷到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规律及物候现象的“九九歌”。

“大雪过后冬至连,兴修水利抓肥源。”冬至后,大部分地区田间管理工作较少,应集中力量抓紧时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积肥送肥,为春种做好准备。农业上的很多害虫和病菌都是在农作物残留在田间的桩茬或秸秆内和杂草上过冬的,应结合冬季积肥清除田间残茬和杂草,及时处理棉秆、玉米秸秆和穗轴,焚烧或加工成饲料,以消灭过冬的红铃虫、玉米螟等。华南这时气温一般仍在5—10℃或以上,田野里仍是一派生机,要施好菜、麦腊肥,防止冻害。还要注意防止油菜早苔现象,万一起苔应及时打去,打苔应在晴天进行,留下两三个节,打后及时追施有机肥。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还有一些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谚语有:“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风向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南风百日阴”,“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冷,春节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吃什么食物

饺子

冬至的时候要吃饺子,一般人都会在早晨的时候吃一点作为早饭。有人会说吃了饺子在冬天的时候就能不冻耳朵了,当然这是因为饺子和耳朵比较像,所以才有的说法,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寓意,实际上起不到这样作用,大家应该要知道。

冬至的时候一般人们会吃羊肉、青菜、白菜或者是韭菜做成的饺子,肉和蔬菜搭配,这样营养会比较丰富。选择那些热性的食物来包饺子,这样吃了之后就有暖身的作用,不至于在冬天的时候感觉到冷,这个技巧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羊肉

冬至的时候吃点羊肉也是很好的,在北方的很多地区都有这样的习惯。因为羊肉是一种滋补效果很好的食物,而且又是热性的,热量比较高,铁元素的含量也很高。所以在冬至的吃点羊肉能帮助造血,增强御寒能力,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八宝粥

冬至吃八宝粥也是我国的一大习俗。中医认为食用粥类可以养胃,并且喝粥也有一定的滋润效果,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

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馄饨

冬至养生吃馄饨,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除了形态相似,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汤圆

冬至养生吃汤圆,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适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的习俗10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莆田人把冬至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对其重视的程度不亚于春节,而且经过代代相传,莆田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文化。莆田人是从冬至的前一夜就开始过节,凡外出者这天要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

在冬至前一晚,全家团聚搓汤圆成为一项重要活动。“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冬至在古代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现在人们还会把冬至当做一个节日来过,而非是单纯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北方会有吃饺子等习俗,南方会吃米团等习俗,还有些地区会在这一天祭祖。冬至同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节日的气氛已经慢慢变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么一种民族文化将慢慢消失。

冬至的习俗11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以郊祀祭天的记载。《周礼》中规定,在冬至日,要举行“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

汉代以后,冬至节开始成为民间的一种节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唐宋时代,冬至的地位更为重要,当时人们甚至认为“冬至”与“岁首”并重。《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时代,冬至依旧长盛不衰,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说。此时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要亲自举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进表朝贺。《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人们庆祝冬至时的盛况:“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可见,古人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与春节相差无几。过冬至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冬至的节日重要性虽然有所降低,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传承,我国很多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而冬至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诸如馄饨、饺子、汤圆、冬至盘、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

此外,冬至的祭祀文化也很盛行。冬至作为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在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祭奠自己的祖先,还要祭祀上天,以表达自己对先辈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

冬至的习俗12

冬至节气的习俗

祭祀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时节的农事活动

  一、蔬菜管理

当前正值大棚番茄定植、茄果类、瓜类蔬菜播种育苗的关键期,对当前蔬菜生产要强化管理。

1、要科学播种育壮苗

播种时,应避开阴冷天气,抢晴天在大棚内采用电热丝等加温设施和控温仪,增加苗床地温、催芽等措施,提高出苗率;播种后,要及时搭建小拱棚、加盖无纺布保温增温,提高成苗率,培育壮苗。即将定植的大棚早熟栽培番茄、茄子等秧苗,选温度较高的晴天及时移栽,浇好定根水,灌根防病,搭内棚保温促成活发根。

2、要合理调控棚内温湿度与光照

早晚关闭大棚,加盖覆盖物,检查棚膜破漏,防止冷空气进入棚内。要采取多层覆盖,在棚内搭建塑料中棚或小棚,并可覆盖无纺布、遮阳网等保温,遇强冷空气冰冻天气要采取点蜡烛、燃香等应急加温防冻措施。同时在棚内畦间铺设干稻草,注意适期通风,降低棚内湿度,下午及早关棚,盖好棚内各种覆盖物,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

3、要加强田间生产管理

天气变冷后,应适当控肥控水,不随意施用过多的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及萎根。追肥灌水应选晴天中午进行,建议采用膜下滴灌与肥水一体化技术,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追施不同配比的水溶性肥料。合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综合防治病虫害,选晴天做好整枝、理蔓、打叶、疏花疏果等工作。遇连续阴雨、下雪和低温天气,棚内湿度较大时,要注意喷药防治疫病、灰霉病等病害,减少损失。

  二、水果种植管理

目前我区柑桔采收已基本结束,桃等落叶果树也进入冬季休眠期,请广大果农做好果园冬季管理工作。

1、清沟排水:及时清理沟渠,防止园内积水。

2、修剪: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枯死枝、病虫枝,清除杂草、落叶等集中烧毁,确保田间清洁。

3、药剂清园:冬季修剪后清理,药剂可选用波美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液,铲除在树体上越冬存活的害虫及病菌,减少来年病虫源。

  三、田间农事管理

冬至节气以后,气候已进入严寒时期。大部分地区温度降到10度左右,并有霜冻出现。该月是冬种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1、管好小麦。促进长根叶、多分叶的关键时期,应适时给麦苗追施一次速效肥料,以利分叶早生,增加有效分叶数,为高产搭好丰产苗架。小麦苗期生长逢冬旱季节,遇旱要沟灌“跑马水”。

2、油菜移栽和早栽油菜的前期田管均要求“精细”二字,特别是甘蓝型油菜需肥量大,应施足基肥,早施硼肥和钾肥,以促冬发稳长,增加冬前绿叶数和年后第一分枝数。

3、小麦、油菜中耕松_、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_壅根。

4、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_层。

5、冬闲田翻犁晒白,清除田耪、田埂及田边杂草,消灭越冬病虫、病源。

6、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_壅根,防冻保苗。

  四、畜牧管理

1、注意日粮营养水平

由于天气寒冷,畜禽需要更多的能量用来驱寒,维持体温正常,基础代谢大量增加。因此要随时注意气象预报,根据气温、交通恢复状况等适时调整饲喂量及日粮组成。适当提高其日粮能量浓度,如可增加玉米10%—20%的用量。同时做好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在潮湿天气条件下,特别要注意饲料原料的储存,避免被雨淋或受潮,防止霉变。同时要严格判定饲料原料质量,发霉变质饲料严禁使用。

2、做好疫病综合防控工作

采取严格的防疫消毒措施,尤其是做好饲养栏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卫生,防止细菌、病毒等侵入;加强免疫注射,强化抗体水平和畜禽动态监测,做好猪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预防。对家禽要做好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预防。发生病情时要合理使用药物,对症下药,用量准确,疗程要足。饮水给药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及饮水量,注意交替用药或间隔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注意停药期,掌握一般用药原则。

3、密切关注气象信息

随时关注天气信息,及时出栏已达上市要求的畜禽。做好饲料、疫苗、兽药、及加温等材料储备。

冬至进补的禁忌

  1、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2、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3、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冬至的习俗13

听老人们常说,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最难熬的日子就到了,数九寒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可今天并不算冷,但真的是冬至节.古老的节气,遥远的由来,却是今天的好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天文学角度看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所以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冬至吃饺子,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饺子了吗?

冬至的习俗14

冬至的饺子对我们北方人来说,都不是很陌生。因为有一个传统的习俗,要包饺子祭祖、上坟。这是对土生土长的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地方的风俗!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也许对我们这一代来说,还是记得的冬至要吃饺子,还得给祖上去送纸钱。可是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来说,会是那么的陌生,怎么不叫人淡忘呢!

记得小时候,父亲跟哥哥一起去上坟,都是一大家子人一块。有大娘家的大哥、二哥、三哥、我家的大哥、二哥,我叔家的两位哥哥一块,还有就是一个大家族里的哥哥们,一块浩浩荡荡,排成一支大队伍,很是威风。有挎着篮子装纸钱、香火、还有蜡烛。有端着传盘的,上面有饺子,菜系、还有水果。在那支上坟的队伍中,始终缺少女孩的身影!记得的小时候,多想跟着哥哥们一块,去上坟,还看满天的嫣红。

那时不懂的女孩子,为什么不让去祖上的墓地,只有男孩子才有资格去那种场面。在那里有男孩子最自豪的尊严,记得童年里,我们跟着哥哥们走到离墓地很远的地方,偷偷地躲在那里,看哥哥们放烟火,过年还可以放烟花跟爆震。那时的心里总想,为什么我不是个男孩呢!回家跟父母怄气,虽然从小父母把我当男孩子养,性格跟男孩一样的,可那种场合还是不允许我们这些女孩子去的。那只是男孩子的一种祭祖的方式,女孩在祖上永远是不认可的,奶奶说:“去祖上就会给家里带来灾难。”那时不懂灾难的含义,只知道女孩子,跟男孩子是不一样的。也许只是一种封建思想,女孩从降生就不会认可为家族里的一员,只有一种姓氏留给女孩,按上一个美丽的名字,等待一个成熟的早晨,就会踏着晨曦而翱翔。

事过那么多年,从没用心去想这件事,记得长大以后的日子里,哥哥们都成家了,我跟母亲一块去过几次,到祖上去上坟,也充当个男子汉,来恭敬的给老祖先们烧些纸钱,那是一种很自豪的心情,那时我问母亲,女孩子不是不让上坟地吗?母亲是个很开通的老人,只是微笑说:“你不是也来了吗?”这是存在心里的愿望,女孩子永远是一个过客,永远是门前的河水,总会流向大海,总有离开那块土地的时候。

今天很冷,用下午的时间去看望父母,听母亲告诉我:“明天是冬至了,你回来吗?”我知道,明天我不会回来的,因为今天我就关了半天的门,为了给母亲送药,才回到家里。遗憾的是不能陪母亲一同来分享冬至的饺子,那顿芳香的韵味,我是不会陪母亲分享了。知道冬至又来到我的门前,叩响冬的大门。那一句叮嘱的母爱,告诉我冬至要吃饺子。当我踏着晚霞的余晖,离开母亲的家门,看见那些拿着东西来上坟的人们,让我把回忆!寄到很远很远......

在东北的几年里,忘记了那些上坟的事!因为离开这片土地,远离亲人与故土,可那一盘冬至的饺子,总有它馨香的含义,在用满满的情怀,倾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习俗。

远离祖坟,也远离上坟那段往事!只有用快节奏的步伐,踏着城市的灯火,而埋葬那段往事。从少女时代走往充当母亲的角色,形形色色的事情!总有让我怀念家乡,上祖坟的一幕幕,那是一种祭祖的荣耀,也是对故土的一种爱护。总是用那一盘滚动的饺子,书写一段历来的习俗!

冬至也有另一种新意,就是“过了冬,日长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谚。中华先民把“冬至”视为过年,是因为古时候冬至节的风俗活动有类于过元旦(大年)节,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的时候,我们还记得那段充满欢心的日子,冬至还在你的心间吗?

在东北流传——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俗称“捏耳朵”。

冬至民间称“交九”,也叫“数九”,北方进入“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亲娘亲不如火亲”的寒冷季节。冬至是一九头,每九天数一九,八十一天后,天气转暖。各地总结出许多概括数九期间寒暖变化的规律,东北数九歌谣说:“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寒冷并不可怕,那是季节对自然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季节的一次过度,每次的节日,总包含更心有的意义。在冬日的枝头摇曳,那段枯黄里的馨香,散发饺子的香醇,留恋你想家的眼神!在家的门铃中摇响,那份思念的亲情!淡淡地很纯、很亲切。

冬至的习俗15

苏州冬至吃什么

冬至夜,每个家庭的小辈都要到长辈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盘。还有,最重要的一项——祭祖、祭灶,除了鱼肉,还必用团子、糍糕,以示团团圆圆。

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宴席上,人们不但要吃百味馄饨,吃用米做的糍糕,吃用肉、豆沙等做的团子。还要喝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

冬酿酒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古城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阳酒是要冬一夜的,当代商人套用了这一俗语,把冬阳改成了冬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于是也就有了冬酿酒的说法。旧时的苏州的冬阳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苏州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所以有一个说法就是“冬至大过了年“。由于宋代以后浙江东阳当地的酿酒名声远播,加上元代马致远《拨不断》“菊花开,正归来。伴虎西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东阳酒,常饮、入药俱良”,才把两种不同的概念混淆了。于是我们才看到古代吴地文人常作“冬阳酒”,其他地区文人常写作为“东阳酒”。到了日本占领后,民间又常作“东洋酒”(误以为是日本酒),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

馄饨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团

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吴地农村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古苏州人过冬至

早期苏州人过冬至的习俗已经难以考证,但沈建东说,最迟到宋朝,苏州就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挂喜神像(即祖先画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

那时候,祭拜祖先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时间长达二三个小时。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丰盛菜肴祭祀祖宗,老苏州称之为“过节”,祭祀祖宗的菜肴重新热过后再摆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称为“吃团圆宴”,已婚妇女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仪式已渐渐淡出苏州人的视线。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习俗也已变淡。

现苏州人过冬至

如今的苏州人流行喝冬酿酒吃团圆饭。

说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国通行的是“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的做法,但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沙佩智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也有苏州人冬至夜不吃馄饨而吃“冬至团”。沈建东介绍,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

如今,喝冬酿酒、吃团圆饭已成为苏州城里人过冬至夜最鲜明的标志。沈建东说,“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元旦
腊八节
除夕
春节
新年
祭灶节
情人节
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