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节日 > 春节 > 春节的来历的作文合集5篇

春节的来历的作文合集5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3.0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来历的作文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来历的作文合集5篇

春节的来历的作文 篇1

今天,是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哥哥、叔叔、阿姨、姑姑……一起去街上玩。

我和妹妹在街上走着,一会儿东看看,一会儿西看看感到佷奇怪,我和妹妹就一起去问爸爸“爸爸,为什么街上的人都穿着红衣裳、在放爆竹呢?”爸爸说:“关于这个,还有一个故事呢,我就讲给你们听吧”。我和妹妹兴奋地叫起来“: 好”!爸爸就用可怕的声音讲了起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年”的怪兽。每当除夕的时候,就要吃人。除夕到了,大人们提前带着小孩子们躲在山洞里。“年”来了,发现村里安安静静的,一个人都没有。“年”随便推开了一户家人的门,看见了红色的东西就怪叫了一声“呜呜”就吓跑了。原来,“年”怕红色、响声和火”。爸爸把这个故事讲完了。

我非常非常的`喜欢这个春节,我和妹妹希望春节有两年,过也过不完,那该多好啊!

春节的来历的作文 篇2

压岁钱的来历,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而且多用一些连号的新纸币,这个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习俗缘由何在,为什么要用连号的新纸币,恐怕很少有人知晓。

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生肖"等纹饰。唐朝时期,宫廷盛行春节散钱,当时人们把春节这天作为立春日,在宫内相互朝拜。而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拜年的习俗。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节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明清时期,长者用红绳串连着压岁钱送与晚辈。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基本取消,长辈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其寓为"长命百岁",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予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到清代,才有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以示“长命百岁”,建国后才用纸币,以示祝福。

春节的来历的作文 篇3

在“啪、啪、啪……”的鞭炮声中,迎来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小朋友们就开始忙着放鞭炮、大人们忙着贴对联、还有丰富多彩的玩灯晚会也来凑热闹来了,到处浓罩着一片欢乐的景象。你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贴对联、玩灯火吗?好,我现在就带你去寻找这些答案。

首先给你讲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一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的来历的作文 篇4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它节日来更为丰富,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过去,在广大城乡圩镇,卖年画的,卖吊钱的和窗花的,卖灯和鞭炮的,卖脸谱和春联的一片红红绿绿,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喜气洋洋,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大家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商殷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初,夜子之初,门外宝炬争辉,玉珂争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春节的来历的作文 篇5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头胀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上岸,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天上的神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派了一位大仙下凡,杀妖降魔,去帮助百姓们。一年离除夕还差一天,家家户户都扶老携幼逃入山上避难。有一位老婆婆年纪大了,跑得很慢,在逃跑中,不小心碰倒一位老人,老婆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对……对不起,我急着赶路,一一不小心……实在对不起!”老人不紧不慢的说:“没关系,可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急着往山上跑呢?老婆婆听了,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你可不知道,我们这有一头怪兽叫“年”,它一上岸,百姓们都会成为它的囊中之物了!”老人听了,哈哈大笑:“我天不怕,地不怕,干嘛还怕一头怪兽呢?”老人又说:“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就把“年”轰走。可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以为他在吹牛。但老人仍然笑而不语。婆婆实在没有办法,就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到了深更半夜,“年”闯进村,这次,“年”发现了不同之处,唯独只有老婆婆家有灯,便仔细看,灯是红色的。“年”首先是吓了一跳,之后,“年”猛烈奔向老婆婆家,这时门开了,老人从屋里面走出来,披着红袍,手拿鞭炮,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冲着她张开口大笑。“年”一看,狂奔跳下大海,再也不敢出来了。原来“年”最怕红色和噼里啪啦的声音。

三天后,村民们回到村庄,发现房屋并没有被“年”推翻。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对村民们说起老人这件事,村民们一听,都跑到老婆婆家去看,原来,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变的。老人治“年”有三个法宝:红对联、鞭炮、红袍。第二年人们试着用这三个法宝,“年”果然没有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神仙,就把农历12月30日,定位过年,又叫春节。直到现在,每逢过年,春节时,人们照样是穿新衣或红袍,放鞭炮,买红对联......!

你看,春节的传说神奇吧!读完了这个故事你们应该知道过年的来历了吧!

元旦
腊八节
除夕
春节
新年
祭灶节
情人节
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