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生活 > 科普知识 > 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5篇)

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5篇)

   来源:学问馆    阅读: 1.0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教学案例分析1

一、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5篇)

1 学习方式: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二、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

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分析2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教学案例分析3

【摘 要】

如何将网络环境的优势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是社会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总结了网络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并提出了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社会教学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教师的教育和学习。网络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网络环境下《工业革命》的教学片段。

下面以《工业革命》一章节为例,说明在社会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

1.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使用自制的《工业革命》(事先制成放在计算机上),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肖像和机器工具,如瓦特、史蒂芬逊以及蒸汽机、火车机头、早期的汽船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有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2. 确定目标与主题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工业革命,就是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次革命。

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1)了解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成果。

(2)掌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试比较研究美、法、德国等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

(3)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搜集资料、自主探索明确了本章节的学习要点,学生就可以对所要调研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探索)。

4. 网上协作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回到学习小组协商讨论交流。教师要考虑稍高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通过提问来引导组织学生的整个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阅读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思想、信念、感觉和现有知识质疑,参照他人的学习过程来完善自己,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开阔视野。

5. 网上小结协作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结。 小结可以是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电子文稿,亦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交流报告,后附有教师的评价和点评。这种学习模式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的研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分析:

1. 深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方面,根据学科内容的难点、重点,自主制作适合教学急需的、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库,以帮助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建构。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2. 教师角色的定位 。网络历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不应是大量的历史信息的灌输者,而应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学科的把握,引导学生将局部的分散的知识串接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网络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要熟悉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技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案例分析4

一、 什么是教育案例

1. 教育案例的定义

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

3.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固然是教学研究;撰写教学案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写成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都是教学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教学案例是较小的、单一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是较大的教学研究成果。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学案例,不仅本身是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具有典型性,采用这样的素材写成的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6.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1)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时,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描述和分析,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学理论的指导,使教学行为科学合理。要写好教学案例,需要把教学案例涉及的问题披露出来,深入分析研究,取得清晰的认识,较好地解决某个问题。教学案例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具有典型性,代表了某种倾向。经常撰写教学案例,就能够敏锐地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案例还能体现教学规律。典型教学案例深层次的认识积累多了,就能够通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切地感悟教学的规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工作习惯,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三个方面,密不可分。撰写教学案例是撰写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撰写教学论文是撰写教学案例的提高,撰写课题研究材料则是撰写教学案例的升华。三个方面结合,能够促使教师做到教学行动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科学紧密结合。这三个方面,撰写教学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教学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撰写教学案例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有了撰写教学案例的基础,就为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能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7.提高教师一般能力

(1)提高观察能力 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就要找出很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教学事例天天都有,层出不穷,但要从日常纷繁的教学事例中发现典型,并不容易,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撰写教学案例,讲述的教学故事要体现典型、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就必须将有关教学事实形成逼真的表象,也需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因此,撰写教学案例,能够促使教师注意观察教学现象,发现教学问题,持之以恒,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能力。

(2)提高思维能力 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能力。每个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枝节部分,教师要排除枝节部分的干扰,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核心部分与教学理论的密切联系,就需要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提炼出教学案例的主题,解决好教学案例反映的具体问题,探索出解决一般问题的途径,养成凡事用脑筋好好想一想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的规律,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

(3)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写出的教学案例,可能是某项教学研究中的细化了的材料。从教学案例的线索引申开去,思考教学案例反映的教学现象,就有可能产生一些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再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使之带上条理性和科学性,就有可能发现某些教学规律,特别是解决某些教学问题的规律,从而产生某些创新。创新多了,就会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可行性分析

1.案例素材比较丰富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教学实践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案例写作比较简单 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写案例事实,二写案例分析。撰写教学案例,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师对事实比较熟悉。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比较单一。通常情况下,教师写这样的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撰写案例分析当然需要进行论述。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难度不大。

3.案例写作基础较好 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理论,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一定的教学教研经验,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总之,教师具备写作教学案例的基础。只要教师认真研究,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撰写教学案例与撰写教学论文相比,写成的可能性,写好的可能性,获奖的可能性,发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三、 怎样写好教育案例

1.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

2.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育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

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 ..........。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 (n人开始睡觉.... ........... )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 )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 (又n人开始睡觉.... )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国内的教育方式和美国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差异。

教学案例(四)生活闯入课堂:写作课遇麻雀大营救

一天下午,我在上作文课,学生正在观察一幅图画,准备写一篇想象作文。忽然校园里麻雀声起,老师们也围在一起看热闹,一时间校园里人声、鸟声,声声传入学生的耳朵里。看着孩子们喜不自胜又心神不定的样子,我知道,他们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怎么样才能把他们的心收回来呢?

一分钟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看麻雀去,今天的作文就写这个。”孩子们乐得拼命鼓掌,动作快的早已跑出教室。

校园的一角有几棵树,树下杂草丛生,一只小麻雀掉在草丛里,飞不走了,另一只麻雀(大概是它的妈妈)一会跳到电线上,一会又小心地蹦到树枝,叽叽叫个不停,小麻雀也叫个不停。我们的教师试图接近小麻雀,想把它抱起来,没想到激起老麻雀的强烈反抗,它凄厉的叫声另一只麻雀,可能是麻雀爸爸吧,我这样想。两只老麻雀忽上忽下,叫声凄厉。不一会儿工夫,引来了几十只麻雀,他们上下翻飞,叫声震天,把所有的教师都吸引了过来。有几只胆大的麻雀好像在试探我们,飞到离地面近一些的树枝上,又飞走,不一会儿又飞下来,又靠近一些。如此反复,看到我们并没有伤害它们的意思,麻雀妈妈和爸爸飞到小麻雀身边,叽叽喳喳了一会,带着它飞走了,麻雀们也一哄而散,学生们这才回过神来。

回到教室,我鼓励学生们把刚才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开始孩子们还不好意思,我极力鼓励他们,好东西应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走上讲台,讲述着麻雀大营救的壮观场面和自己内心的震撼。我把作文题目换成了“麻雀大营救》,又一阵欢呼雀跃,学生文思泉涌,有的学生还主动的在日记上记下了这生动的一课。这堂“节外生枝”的作文课,不仅让学生们知道所谓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写真实的事,说真实的话,更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对生命的爱。

这是我刚毕业不久上的一节特殊的作文课,那个时候强调“双基目标”,并不知道“三维目标”。现在反观这节课,我仍为自己不自觉地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而兴奋不已。

教学案例分析5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实验猜想发现正弦定理,并从理论上加以证实,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版)第一章中,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安排的,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定理应用放在下一节专门研究)又十分广泛,因此做好该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实,感受“类比--猜想--证实”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种数学地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思想,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实;难点是三角形外接圆法证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正弦定理,理解证实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2)通过实例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祖国努力学习的责任心。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设计思路如下:

教学案例分析6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好!有这么一件事,竟在集市上发生了。

出示画面:一天早晨,有一名顾客在香蕉摊位前,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居然把品尝之后的香蕉皮随意地扔在地上。这时,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正好踩在香蕉皮上,脚下一滑,摔倒在地上,立即“哇哇”地大哭起来。小朋友的妈妈跟随而来,抱起孩子,说:“怎么不看着脚下?”小朋友指着香蕉皮说:“就是它惹的祸。”小朋友的妈妈弯下了腰……

师:小朋友的妈妈弯下腰去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设想其可能性,然后自由挑选角色,自导自演,把这个故事演出来。

生:(合作表演)

[点评: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围绕“妈妈弯下了腰”去干什么展开想像,达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引发思维

师:这位顾客的行为的确大煞城市的风景,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乱扔垃圾的行为吗?

生:(列举了乱吐瓜籽壳,乱扔果皮,乱扔食品包装袋等10多种不文明行为。)

[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是因为他们有了熟悉的生活,有话可说。]

三、穿越时空,先说后写

师:看来乱扔垃圾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让市民不再乱扔垃圾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话题,面对可恶的垃圾,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的时候,可以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可以说听见或者看见的事,还可以展开想象,比如想出处理垃圾的新招或者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明一种处理垃圾的机器人等等。可以写一写吗?

生:写。(异口同声)

[点评:一个“写”字从学生口中脱口而出,可见,学生已经萌发了作文冲动,达到了“不写不快”的境界。]

四、现场直播,发表作文

学生作文写完以后,教师选择优秀作文,把它放在投影仪上现场“发表”,让作者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师不时指出修改的`地方,不时捕捉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断进行评议与鉴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后,教师把学生的作文贴在教室的墙上)

[点评:作文“发表”这个举措是作文教学的点睛之笔,因为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教学案例分析7

口语交际·习作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没有分开安排,是整合在一起,紧紧地围绕童话专题展开的,是对本组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和展示。编排的意图是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教学时,可以先写后说,也可以先说后写,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安排。

写童话,提出了两个角度的要求,一个是续编童话,一个是自编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让学生自由选择习作的题目,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想象是这次习作的基础,对学生的习作要求,重点是能展开想象。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可以和同学一起回顾本组的几篇童话,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讲童话,包括讲听评三个要求。讲的内容是自编的童话故事或课外阅读的童话故事。要求讲故事,不要读故事,也不要背故事。教师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讲话习惯,如,讲话要面向听众,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大小要适当,眼神要和听众有交流。评一评的前提是认真听,评价时,不仅要评哪个故事有趣,哪个同学讲得好,而且要让学生说说理由。被评价的同学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演童话。这个要求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要有所布置,如,可以在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提出,也可以在学习《幸福是什么》一课后提出。学生自由组合,商量好打算合作演出哪部童话作品,然后对童话中的角色进行分工,分头进行排练。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道具。在课堂上表演时,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他们能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展现主人公的`形象即可。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以小林和小东的对话为引子,引导学生发现童话故事的特点,带有总结交流的性质。

教学时,可以从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入手,先看看小林和小东在学习本组童话故事之后都有哪些新的发现,再由此发散开去,启发学生以自己读过的童话为例子谈谈童话的特点,如,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有超常的力量;童话的想象都很丰富;童话大都包含一定的道理。交流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发现的童话的特点,谈谈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有哪些,为什么喜欢,进一步加深对童话特点的体会。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一首小诗《雨中的树林》,把雨中的树林比作一个童话的世界,你一走进去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喜悦,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全诗共四节,清新活泼的笔调使多彩新奇的童话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把诗歌多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大胆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展示台

这次展示活动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进行,是本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教材中提示了几种展示的方式,如,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创办关于童话的墙报,积极合作创编童话故事集。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拘泥于这些示例,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学习童话的收获和体会。要给足时间,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大胆表达,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再次感受童话的魅力,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案例分析8

摘要: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会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本文分析了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案例教学;市场营销学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教育界得到了认同。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很多营销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喜欢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在市场营销学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1 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案例适用性低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能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营销案例。但是目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所选用的实践案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案例的使用随意性比较大,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使授课更加直观和容易被学生理解,通常临时通过网络或者案例教材去寻找教学案例,并没有对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组织和设计,那么所选择的案例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就达不到预期目标。二是案例缺乏实践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现有的市场营销案例主要集中在大企业、知名公司、新兴IT产业,而中小型企业和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案例较少,导致学生对案例很难接受和理解。另外有些营销学案例过于简单,仅仅限于报道式的经验总结无法满足案例教学需求,还有些案例冗长复杂,并且给出判断式的结论,没有留下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三是案例的本土化率低,案例教学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方式,国外的成熟案例比较多,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方便性,大多会选择成熟的国外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来使用。由于国外企业的环境和时代与当前中国所处环境差异较大,中国学生对国外环境了解较少,难以理解案例的内容,导致案例实用性不高。

1.2 案例教学方法落后

虽然很多教师在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结合案例教学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从头到尾讲述案例,或者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学案例,然后再根据案例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给出点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外表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并没有体现案例教学的精髓,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案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组织,没有激发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能够结合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很难达到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预期。

1.3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在高校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在他们的追求学历过程中,主要从事的是理论研究,大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营销实践的缺乏。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教师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能透过表面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另外很多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主要通过理论和主观想象去构造案例和解读案例,这就使编写的案例与实际情形有很大出入,导致伪案例的产生。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营销案例教学中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案例教学在师资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

1.4 学生的搭便车现象

在市场营销案例讨论中,集体讨论和小组准备是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就会发生搭便车的现象。譬如在小组准备方式中,由于最后成绩评定是按照小组整体成绩来评定的,小组中的个别学生就会不努力,钻空子,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参与,他们最后也会由于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努力而取得好成绩。但是这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高。

2 提高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对策

2.1 选择适合的营销案例

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长期营销案例教学实践总结的经验,笔者认为营销案例的编写要符合下列条件:案例要具有系统性和目标性。选择的案例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层次,循序渐进的增大案例的难度。教师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还要考虑案例涉及的背景、环境、知识领域、处理问题的经验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认同教学案例,同时还要考虑案例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通过案例学生是否能够对所学概念、原理有更清晰的认识,以及是否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二是选择的案例要具备多样性和典型性。案例的多样性要求在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多方代表性,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既有传统行业的',又有新兴行业的,既有大公司的,也有中小企业的。典型性指的是所选择的案例具有市场普适性,学生通过该案例能够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三是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中国各个高校要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经验,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并且学校之间加强本土化案例的借鉴和交流。在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特别是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拓宽案例资料收集的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集选题、搜集、撰写、应用、储存、更新、发行和版权保护等各环节在内的案例选编系统。

2.2 改进教学方法

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师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采取教师引导,师生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要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在营销案例分析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然后再根据逻辑判断和推理,依据所给条件引导学生自己评估自身思路建议的优缺点。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前把案例教学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写出书面分析报告,为了激励学生能够提前认真准备,教师最好能够将学生提交的书面材料给予批阅,以一定比例计入到课程成绩中去,增加学生对案例分析的重要性认知。

研讨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就讨论的形式,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根据案例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独立思考,对于知识点比较明确,案例材料较少,较简单的案例,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小组讨论。有些案例较大,内容较复杂,涉及的营销知识点较多,问题相对较深,可以考虑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收集较全面的信息,并使学生互相启发,能够对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3)分组辩论,有些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分组讨论可以让每一组成员形成并验证自己的观点,在与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对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同时在分组辩论中,由于其它观点的启发也容易形成具有创新的观点。在此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2.3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营销案例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营销实践能力是能够使案例教学法顺利进行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之一。结合教师实践以及中国市场营销教育长期注重理论教学的环境,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方面对自己实践能够进行提高,从而能够适合开展营销案例教学。(1)教师积极参与校外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营销咨询和营销部门的策划活动不断积累营销实践。国外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商学院教授,大部分都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样的师资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2)学校在组织课程设计中,可以专门请一些有高学历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营销专业人员到学校教授一定的课程,让他们根据自身积累的实践案例给学生进行分享,由于他们亲身经历的案例,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更加生动和真实,也更受学生欢迎。(3)教师要注意案例教学中自己的角色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能够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以及创造学生积极发言的环境对于案例教学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外要加强自身活动组织等能力的培养。

2.4 杜绝学生搭便车现象

针对案例教学中学生搭便车现象,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对每一小组的案例讨论报告的讲述者,不能由小组自己安排,而是必须有教师在课堂上随机选择学生,这样学生在案例准备过程中,不能够确定自己是否是被提问者,所以在准备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准备。二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可以针对小组成员,每一个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然后分别打分,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搭便车行为。

案例教学在营销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也不能忽略传统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够具备案例分析的能力,不然仅仅采用案例教学对于本科生市场营销教学来说只是镜花明月。国内在本科生的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方面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寻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案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茂涛.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商场现代化,20xx(11):125-126.

[2] 武静.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xx(1):27.

[3] 颜帮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20xx(1):93-95.

教学案例分析9

摘要:结合实际,利用事例是思品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易于理解一些概念,明白一些道理。本文结合自身课堂的教学案例,并阐述运用“思品事例”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思品 事例 高效

自古中国就特别重视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孔夫子有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前。21世纪以来,我国的科技经济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将思想道德放在了首位。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将思品教育变得更高效。初中生有着活跃\好动\叛逆等特点,作为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排斥的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在讲授书本内容的同时适当运用生活实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使教育变得更高效。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详细探讨“思品示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案例描述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运用思品事例,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讲授初二年级思想品德课关于“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的内容时,涉及到了“人生与责任”这一主题,书中介绍的示例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因为很多同学在小学期间就知道了这个故事,所以单纯举出这一个例子并没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课本事例单一且缺乏更新或者没有事例的情况下,我决定引用“思品事例”,举一个关于这一主题的反面教材,于是对高晓松酒驾的事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详细地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以及最终处理结果,以及当事人的'反思情况。没想到引起学生激烈的探讨,我决定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完这个问题后讲述一下每个人自己所理解的“人生与责任”,学生踊跃发言,一名学生认为人生除了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负责。还有一名学生谈到了要对集体和自己的祖国负责,不做损害集体利益的事……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适当地在教学中运用“思品事例”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响应,还使学生加深了对本堂课的印象。可见,“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将就“思品事例”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作详细介绍。

二、具体运用办法

在讲迷“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什么是“思品事例”。顾名思义,事例就是以发生过的事件为例。但本文认为,思品事例不是简单的例子,而要具备一定的实效性、真实性、新颖性。下面来谈谈具体运用。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理事例。在运用教学事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来选取准确合理的事例,避免发生教学事例的选取与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不符的状况。而且在案例的选择方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经据典,并加以拓展,但要保证事例的真实性。像在教材中很多事例都只是简单的概述,教师可以将材料补充详细。自己选择事例时要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除此之外,在进行事例的选择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并容易理解的事例。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教师完全可以在授课前拟定一份详细的案例选择计划。这样便可以在案例的选择上有依据,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2)根据教学时机准确插入事例。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涵盖了思想品德知识和相应的事例。事例虽然重要但也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如果完全脱离了理论知识,那么事例也就起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事例的插入也要恰当,不然会让人觉得很莫名其妙。通过卖践,笔者认为事例最恰当的插入时间是在教师讲授完理论知识之后,事例的插入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掌握所学内容。

(3)注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完事例后还应注意对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没有分析,那么事例的展示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讨论,那么事例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就会相应的减弱。在此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首先,教师可以先谈谈自己对于事例的看法,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给每个小组设置一名小组长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在小组成员讨论的时候鼓励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最后,让每个小组分别陈述自己的看法。对有疑问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当然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维持课堂秩序,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保证课堂井然有序。

生硬的理论讲解和单一乏味的说教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的,特别是面对初中生这样本身很活跃又略带叛逆的群体。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具体的特点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本文所设及的有关“思品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就是一种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以此文与所有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共勉。

教学案例分析10

【背景】

这是人美版第九册的内容——《动物的脸》,这一课属于美术的造型·表现的范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有效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情境】

课前我制作看漂亮的,以加强上课的效率,并把课堂结构调整为观察体验、欣赏探索、示范讲解、创作练习、拓展评价五个步骤。学生在看完老师展示的有关动物的图片和自己的体验后,对描绘动物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看完老师的示范后,不仅对用中国画的工具作画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对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分析】

(一)实现最优化教学导入

人获得信息的途径有80%来自视觉。所以形象丰富、生动的图象是美术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通过对色彩的感受、形态的体验、情景的触动,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进入有效地学习状态。

本堂课让学生欣赏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喜爱的.动物后,不由自主地想把它画下来。于是我有紧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动手尝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导入方式的最优化设计又是课堂教学的排头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本堂课的导入实现了优化教学,为学生作画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合理化引导观察

在引导学生欣赏黄永玉的《猫头鹰》的国画时,我特意出示了猫头鹰的图片和国画作品放在一起,并让学生找出猫头鹰的特点,并和画作《猫头鹰》进行比较,看看他们的异同点,并理解画家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通过分析,了解艺术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极大激发了学生创作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三)树立多元化评价

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的三位一体化,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使评价更丰富,更多元化。而目前美术公开课有些忽视学生作品评价,《美术课程标准》在论述美术作业评价是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作为引导者,应该留出一点时间发现作品的亮点,强化个性发展或引导指出并弥补不足,获得持续发展的兴趣与潜力。然而,一些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进步发展的机会。没有老师的点拨评价,我想学生只能原地踏步。再加上他们在不断地欣赏大师作品,等到高年级后会出现“眼高手低”现象,从而失去作画兴趣,那是我们做老师的最大悲哀啊!所以说,重视并树立多元化评价是刻不容缓的。

【体会】

在减少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尝试中,我认为主要是要设置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并合理的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教学案例分析11

妈妈的爱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小诗,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段:妈妈暑天为孩子摇扇,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看病等。这些生活细节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文章。我将这篇课文安排在“三·八”妇女节这天进行教学,意在使学生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

一曲深情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拉开了课堂的序幕,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随后,我问他们:“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妈妈?”

介绍自己最亲爱的妈妈,谁还有不愿意?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争先恐后的说起自己的妈妈。随后我又问:“妈妈经常为我们做些什么?”“妈妈给我梳头。”“妈妈给我洗衣服。”“妈妈给我做饭。”“给我……”在孩子们看来,这些事是多么的习以为常,好象是妈妈天经地义应该做的。这时,我将话题引入课文,将孩子们描述的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中的、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的生活细节通过课文朗读出来。使学生在朗读、讨论、谈话中

“妈妈的爱是什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这一问,问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孩子们也体会到原来这司空见惯的事中包含着妈妈多少的爱。紧接着,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时的朗读,真可谓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相映的表情动作,根据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并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了背诵积累的任务。

教学案例分析12

现代教育提出的是要构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育。从摇摆走向平衡,回归更是超越。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 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如何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1、精心“预设”,即时“生成”。

2、过程开放意味着动态生成。

3、和谐生成,源于教师的素养。

4、关注生成,贵在价值引导。

我思索的是通过精致的设计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求得预设和生成的和谐。下面我以人教版第一册12课《雨点儿》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在课堂中求得精致与开放的和谐。

 【教材分析】

《雨点儿》一文是继《阳光》后的又一篇较长的散文形式的课文,是一篇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 手法,通过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文本第一次出现了对话,语言生动优美、富有童 趣,内容虽浅显易懂,但内蕴丰富:雨点儿要去帮助花草体现了互助的精神,透视着万事万物离不开雨水滋润的道理。由于童话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情感 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

【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多月的语文学习,班里的孩子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表演朗读;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有一定的方法基础: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 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要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要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学生感受雨点的可爱,雨点的作用 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美丽。积累词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雨点还可以去哪里,去干什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 趣。其中知识技能目标是: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雨点的作用。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读课文的方法,展开合理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 操,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美丽。如何使这些目标之间达到和谐必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教学。关键是预设 和生成的和谐:

 一、精致的设计,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工具。换言 之,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这样辩证地统 一在一起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动态生成****文性的渗透应该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载体,而只有语言文字的充分理解才能进一步使 人文性得到升华。

1、教学目标之间三个维度的和谐:

⑴ 教学目标:

①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学生觉得雨点非常的可爱,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的,美丽。

② 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理解雨点的作用。

③ 目标阐述:每条目标都体现了三维的融合。

〖目标1

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学习读书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读书,喜欢语文。使学生觉得雨点非常的可爱,喜欢雨点。

〖目标2

知识技能:了解雨点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的,美丽。

⑵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和练习朗读(有感情地读,合作读,配上动作读)是教学的重点。合理地展开想象说话是教学的难点。

上面教学目标虽然只有两条,但是每一条教学目标都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融合。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孤立地从每一个方面进行,而是在一个环节中体现三个维度的融合。都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2、阅读与识字教学的和谐:传统的教学把识字和阅读割裂开,认为识字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而阅读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其实识字和阅读应该是相互统一,互相补充的。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同时,阅读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意。

⑴ 课前的识字复习,为文本的内容再现,和谐统一:

〖片段四你们把小雨点说得那么可爱,又叫得那么亲热,它可高兴了,它想听你们读读这三个词:“数不清(后鼻音)、云彩(轻声)、飘落”(开两列小火车)

教学案例分析13

随着时代发展,现阶段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代社会需要实用型人才,所以,各个教育机构也加大了对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工商管理学知识并不是很好理解,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化知识运用,就需要将案例教学引入到工商管理教学中,进而实现知识转换,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情况。

一、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意义

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就是为学生创设仿真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多其他技能,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决策能力

案例教学就是将与教学实际相符的案例应用到现实教学中,由于这些案例来自现实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在应用这些案例时也将获得真实感受。一般来讲,仿真型案例具有零散性与隐秘性,学生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而工商管理教学中所应用的真实案例则能够让学生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及时准确做出正确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决策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

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学生在讨论中会很自然的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实现合作,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不再畏惧沟通,同时,学生也能学会尊重他人,急于表现自己的学生也能学会聆听他人心声。从另一角度讲,还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久而久之,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增强。

(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一味的依靠教师学习,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就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案例教学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以后,学生为解决问题就会投入一定精力,将自己所掌握的管理学知识全部融入其中,这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正式学习某章知识以前,学生就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形成整体思路,以便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讲给其他同学。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他人认可,所以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后阶段,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做成总结报告,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强化其文字表达能力。

二、知识转换在案例中的体现与注意要点

(一)知识转换在案例教学中的体现

通过长期实践教学得知,工商管理教学中有很多案例都要将企业经营背景作为教学一部分,在研究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中发现,学生能够将现实观点与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最终构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实现知识转换。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转换较为复杂,只要学生认真研究也会将问题解决,同时学生学习能力也将得以提升。为实现知识转换能够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出来,还需要做好以下设计:首先,布置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好学习任务,确定好学习目标。其次,让学生认真学习教学案例,并以个人形式做好案例相关信息收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案例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再者,重视小组讨论,也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然后对此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能够了解学生思想深度,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关注课堂讨论,这一部分属于案例教学重点内容,由于学生所提出的观点不同,就需要通过讨论来确定该观点是否正确,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换,最终实现观点融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案例分析以后,应要求学生做好报告,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清理思路,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二)知识转换中应注意的要点问题

要做好工商管理教学工作,一定要应用到案例教学,这也是实现知识转换的有效方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在知识转换中需要注意的要点问题。首先,选择合适案例,尽管教师为学生选择了一些案例,但可以发现这些案例基本都来自国外,与国内实际要求不符,同样也与我国人才培养计划也不相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也产生了可用于教学的`案例,所以,应将这些案例应用进来,深化学生理解。其次,控制好案例教学过程。由于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就需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习知识,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学生就会认为基础知识学习不重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串联在一起,还能构建统一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更多工商管理学知识。最后,在工程管理教学案例应用中,为实现知识转换,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打分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小组研究情况给出合理分数,并采用小组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学中的应用有很多好处,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也很大,急需高素质人才参与到企业中,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育机构做好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利用案例教学实现知识转换,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必要技能,成为社会与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进而为国民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教学案例分析14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教学案例分析15

案例: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提出来。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急切地想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仿佛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急切地想见到某个人时,眼前就会浮现这个人的形象,耳旁也会响起他的话语。所以,我认为“听见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是作者的错觉。这是作者用上“仿佛”的原因。

生:我认为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儿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其实也反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反映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学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一个“仿佛”竟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他治学态度的严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奥妙无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细细体会,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每个词,把作文写生动。

分析:

本教例中,我针对学生的质疑,让他们读、思、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1)鼓励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之“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教师应鼓励提倡。案例中我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褒奖吗?无形中也激励其余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

(2)指导解词方法。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3)发展学生思维。由于我延迟评价,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

(4)渗透作文教学。最后,我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亲子
家电
家居
旅游
美食
命理
星座
游戏